
第十五屆全運會進入百日倒數。這是全運會首次在廣東、香港和澳門三地聯合舉辦,對於香港而言,這不僅是一次展示其組織大型國際體育賽事能力的機會,更是一次推動區域合作、促進體育和旅遊發展的大好機遇。
本屆全運會破天荒地由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反映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視和高度期望。這場國家級體育盛事,也可以理解為大灣區總體實力的一次展現,以及對三地協同機制的一場考驗,香港需要把握箇中機遇,把全運會轉化成說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的新資本。
跨境組織 提前謀劃
首先,今屆全運會一大亮點是展現粵港澳在協調和跨部門合作上的能力。例如公路單車男子個人賽的比賽路線,便是從珠海出發,經過港珠澳大橋串聯珠海情侶路、澳門大橋、香港迪士尼樂園、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地標,全程230公里,成為三地聯動的標誌性項目。與單純的長途公路單車賽相比,本項賽事重點更在於跨境組織、多方協調、提前謀劃,需要主辦方事先打破粵港澳三地及港珠澳大橋的通關難題,就比賽路線、交通疏導、醫療保障、邊檢海關前置檢查、賽事人員閉環管理等重點環節做好前瞻性部署。
這是全運會首次有如此大規模的跨境賽事,考驗的是三地不同部門長時間的緊密聯繫,以及協同機制上的推進。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開始以來,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一直是灣區建設的關鍵,此不僅限於經濟層面,也涉及三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交流。是以今屆全運會成功與否,一定程度上正取決於大灣區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的融合程度,三地跨境合作越暢通無阻,便越能提升賽事效率,也會為未來粵港澳協辦更多大型跨境活動奠定良好基礎。
其次,香港要用好啟德體育園等新基建。香港今次將會承辦全運會8個競技項目,包括七人欖球、劍擊、男子手球、U22男子籃球、單車、高爾夫球、鐵人三項及沙灘排球。今年3月啟德體育園舉辦國際七人欖球賽時,便得到了海內外觀眾的一致叫好,加上劍擊等備受關注的重點體育項目,體育園的國際級硬件無疑可為這些賽事提供頂尖的現場觀賞體驗。
目前啟德體育園的首要問題還在於人流管控以及周邊配套上,畢竟過往體育園雖然有舉辦不同類型的盛事經驗,但連續數日舉辦多項重要賽事,則還是首次。如何高效疏導入場、離場觀眾,與港鐵及巴士公司合作確保交通工具班次,都是當局要面對的挑戰。這是展現香港在大型體育活動上的組織能力,若能借全運會打響啟德體育園名堂,還將有利香港日後吸引更多國際體壇盛事落戶。
再次,可藉全運會推動社會對體育運動的重視,以便日後培養更多本地體育人才。去年巴黎奧運,港隊勇奪史上最好的兩金兩銅成績,說明香港運動員的質素並不輸世界任何地方的選手。長期以來,香港始終予人重商業而輕體育文化的印象,要培育社會長期重視體育的氛圍,需要當局持續鼓勵市民參與運動的熱情。最初全運會香港賽區只計劃招募一萬名義工,但之後卻收到超出三倍數量的申請,市民的熱烈反應,說明港人對全運會的熱烈響應,也反映香港體育產業的巨大潛力。全運會與奧運不同的是,參賽者都是中國運動員,香港市民普遍對其更加熟悉,更有代入感,其故事也會更有效激發市民投身體育的熱情,讓全運會不單作為競技舞台,更是一個推動香港體育發展的契機。
推動文旅體育產業
最後,要善用全運會效應,推動香港文旅產業。體育盛事從來都不只是一場比賽,由此產生的旅遊價值,帶動周邊消費,也是全運會的重要機遇。去年光是國際七人欖球賽,就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惠及本地酒店、餐飲及零售業,其海外門票銷售量佔42%,為香港帶來逾3億港元的經濟效益。全運會有長達約兩星期的賽事,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在觀賞賽事期間,也自然不乏到周邊地區遊玩的旅客。香港不但要為現場觀眾提供頂級的觀賽體驗,更要藉此機會展現我們的獨特文化,為觀眾和遊客提供多元體驗,例如以啟德體育園為中心挖掘新的旅遊路線,或推出跨境旅遊產品,讓遊客在欣賞珠海、澳門賽事的同時,體驗三地差異,形成獨有的文旅體驗。
全運會對香港而言,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更是一次提升城市軟硬實力的機遇。香港要把握這個難得機遇,鞏固其國際大都市的地位,並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助發展的進程中邁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