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維港看雲/新一代援疆留疆的年輕人\郭一鳴

「我是二○一七年九月前從內蒙古透過內招來到新疆」,阿克陶縣委宣傳部幹部小寶告訴我。小寶是蒙古族,在內蒙古包頭市出生長大,中學畢業後考上位於吉林長春的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難怪說一口標準普通話。小寶畢業後回到包頭的母校任教,剛好碰上新疆到當地招聘教師,「我想去新疆看看,所以就報了名,結果被錄用,簽了三年合約」。包頭距離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三千多公里,小寶到克州阿克陶縣一所中學教高中的中文。「我原來只想在這裏做完三年就回內蒙古,但機緣巧合被調到縣團委,後來又調到縣委宣傳部,現在已經結婚,算是在新疆落戶了」,小寶的老公是和她同一批從內蒙古來疆的夥伴。

小寶由援疆變成留疆的故事,聽起來有詩和遠方的浪漫,但其間遇到不少困難,最初教維吾爾族學生的中文課時,溝通有一些難度,壓力很大。還有對生活環境不習慣。阿克陶縣地處帕米爾高原東麓,大部分山區在海拔四千至五千米,小寶說每次因為工作需要到這些山區,都會有高原反應。這次我們香港新聞聯一行來到海拔三千六百米的喀拉庫勒湖,我頭痛難受,走路要慢動作,好在車上備有氧氣罐。「現在我已經習慣這裏的生活,喜歡我的工作,我的家就在這裏」,小寶代表阿克陶縣委宣傳部接受我們致送的紀念品。

我們在烏魯木齊和喀什也遇到好幾位「留疆」人員,有來自南方的大學教師,有媒體人,還有從其他省到新疆上大學的年輕人。喀什自貿試驗區商務中心的解說員小林長得像南方人,她自我介紹是從甘肅考到新疆上大學,去年畢業後留在喀什工作。顯然,新疆不僅以其大美的自然風光和燦爛的人文風景成為遊客的天堂,而且更以其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新一代年輕人來疆、留疆工作,追尋夢想。

新疆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是我國重要的優質棉花生產基地,棉花產量佔全國九成以上。新疆油氣產量連續四年穩居全國首位,克拉瑪依油田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大型油田之一。在中央大力支持下,近年新疆的產業朝多元化和高科技方向發展,在石河子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展覽館,我們看到釀酒、乳業、紡織等傳統產業發展蓬勃,亦看到高端非金屬新材料業集群,包括光伏新材料、半導體新材料、有機硅新材料、特種玻璃等,還有電極箱、鋁電解電容器、人造寶石等等,形成產業鏈內循環。在喀什自貿試驗區商務中心,我們看到應急通信偵察無人機生產基地、釩鈦磁鐵開發加工產業、鉛鋅冶煉加工產業、崑崙玉石產業等等。這些行業企業都需要人力資源,特別是各種專業人才。現在內地每年有一千多萬大學生畢業,就業形勢壓力山大,而天山南北這麼多企業和機構,肯定有不少可以讓年輕人追夢的機會和有志者英雄用武之地。

其實,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就有不少內地其他省市大學畢業生自願到新疆和西藏工作,為當地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以及民族融合貢獻力量。筆者有幾位大學同學當年結伴報名去新疆工作,畢業離開武漢之前,為了能適應新疆的寒冷氣候,他們堅持洗冷水澡、每天跑步鍛煉身體。其中有一位同學留在新疆工作近四十年,成為當地文化界領軍人物,聽說前兩年在市政協領導崗位上退休。

更早的留疆一代,當屬五十年代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官兵。我們參觀了兵團第八師石河子的軍墾博物館(原址為新疆第二十二兵團機關辦公樓),館前廣場陳列一架綠色舊式雙翼機,機身有王震將軍題寫的「軍墾農航」。我們這一路上見到的新疆宣傳部門工作人員以及《新疆日報》、喀什融媒體中心的同行,就有好幾位是建設兵團和早期援疆幹部的後代,他們以「疆二代」、「疆三代」自稱,流露出對這個身份的自豪感。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疆的繁榮穩定,是全國各族人民七十多年來共同努力奮鬥的碩果。新疆的魅力無限,一代又一代留疆人才和一批又一批援疆幹部,是一道最美的風景。小寶和小林是新一代新疆人,祝她們在這片古老的東西方文化融會的土地上,描繪新的生活畫卷,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新時代中華文化多元一體作出貢獻。

(三之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