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前日首場宣講會之後,特區政府25日在政府總部舉行第二場四中全會精神宣講會。與上次主要面向特區管治團隊相比,本場宣講會邀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主要政團社團和社會各界代表參加,聽講者範圍更廣,話題更豐富多元,並面向廣大市民全程直播。
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致辭時所說,本次宣講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高度重視和殷切關懷,也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了清晰路線。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主任周霽表示,希望通過宣講,讓大家從國家發展成就中更加堅定必勝信心,從形勢任務中更好認清機遇前景,從「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更準把握發展方向,推動香港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從宣講內容和會場內外的反響看,此次宣講起到了鼓舞信心、明確方向的效果,必將對香港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通過這次宣講,還傳遞了以下重要信息:
國家發展和香港發展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在宣講會上,兩位中央宣講團成員介紹了過去五年國家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比如在創新科技領域,2024年中國受理專利申請是美國的3倍多;空間站「天宮」、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國產大飛機C919等一批大國重器集中湧現;新能源汽車產量佔全球比重超過60%,工業機器人、無人機等產量居世界首位;集成電路、量子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尤為難得的是,這些成果很多都是在克服外部打壓、技術封鎖的情況下取得的,殊為不易。
在區域發展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十四五」時期,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躍上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三地合作交流走向深度,超過20萬港澳居民在廣東工作、生活;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建設進入快車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港人親眼見證、乃至親身參與的。比如在創科領域,香港充分發揮了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獨特作用,不少國家重大創科項目和大國重器建設,都有「香港力量」的貢獻。大灣區建設就更不必說,香港本就是大灣區重要一員,也是大灣區融合發展成果的重要貢獻者。香港和國家的關係,用宣講團成員祝衛東的話說就是:國家好,香港一定好,香港好,國家會更好。
「十五五」規劃擘畫香港藍圖,帶來重大機遇。「十五五」規劃建議雖然直接提及香港的地方不多,但是高屋建瓴,提綱挈領,明確了香港未來發展的定位和方向,為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清晰指引。比如「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以及「支持港澳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等,都代表了中央對香港的定位要求,也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對比「十四五」規劃對香港有關表述的不同之處,也可以看出國家對香港的定位要求既有延續,更有提升。比如,從「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到「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就反映了香港「由亂到治」轉入「由治及興」、「愛國者治港」已成共識的社會背景下,中央既對香港局勢充滿信心,也對特區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比如,規劃建議提出香港在「融入」的基礎上,增加了「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更強調主動作為和擔當精神。宣講中還透露,未來中央對港澳的政策支持力度會更大,範圍會更廣。相應地,這意味着國家對香港的期待和要求也會更高。
「融入和服務」與「發揮獨特優勢」並行不悖,相互促進。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與中央強調的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往往被同時提出,因為兩者是並行不悖的。「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決定了香港雙向開放橋樑和窗口作用,既可以作為外部資源要素「引進來」的大通道、大樞紐,也可以作為國家「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可以在助力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發揮更大作用。
事實上,兩者不僅不矛盾,還可以互相促進。融入和服務越深入,獨特優勢越突出,發揮的空間和靈活性也越大。而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地緣政治加速變化的當下,這種獨特優勢只會加強,不會削弱。
兩天兩場宣講和見縫插針的調研交流,內容豐富,指向明確,給香港各界提供了難得的學習領會四中全會精神的機會,體現了中央對香港一以貫之的關心、重視和支持,也幫助香港各界堅定了信心,明確了方向,必將為香港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帶頭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特區政府已經作出表率。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必須深刻把握「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重大原則和目標任務,扎實推進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舉措,主動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全面推進金融、創科發展雙引擎建設,與世界各地展開更廣泛、更緊密的交流合作。各司局長也結合自身工作,提出了貫徹落實「十五五」規劃建議的措施。
當下,第八屆立法會選舉正在密鑼緊鼓展開,新一屆立法會任期與「十五五」規劃高度重疊,因此選好立法會,既是發展好鞏固好香港優質民主的關鍵一環,也是貫徹落實好四中全會精神,為香港拚經濟、謀發展增添新動能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