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灣區舊事/佛堂門天后廟與摩崖石刻

佛堂門海峽位於香港新界清水灣半島往南對開、香港島小西灣之東,大廟灣(又稱北佛堂)與東龍洲(又稱南佛堂或南堂島)之間。海峽北岸有佛堂門天后廟,俗稱大廟,主奉天后馬祖,是香港最著名及最古老之天后廟,始建於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該廟為三開間單進式建築,大殿供奉天后娘娘神位,右偏殿則有一座銅鐘及龍床。該廟曾分別於道光20年(1840年)、光緒3年(1877年)、1062年及2009年重修,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並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

南宋摩崖石刻

佛堂門天后古廟後,有南宋摩崖石刻,石刻為一巨石,闊十呎,高五呎,厚五呎,南面向海甚平。石刻共一百零八字,分九行,每行十二字,字闊約四吋,高度不一,全文大致完整,只數字剝落,但近人已加修補。

石刻文云:「古汴(汴梁,河南省開封市)嚴益彰,官(鹽官)是場(官富場),同三山(福建省福州市)何天覚(覺)來遊兩山(南北佛堂,即東龍洲及大廟灣與田下山)。考南堂(東龍洲)石塔,建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次三山鄭廣清,堞石刊木,一新兩堂(南北佛堂)。□(□為碑文中分辨不到的文字)永嘉滕了覚(覺)繼之。北堂古碑,乃泉人(福建省泉州市)辛道樸鼎刱於戊甲,莫考年號。今三山念法明、土人林道義(九龍蒲崗村林氏祖先)繼之,道義又能宏其規,求再立石以紀。咸淳甲戌六月十五日(1274年7月20日)書。」

此崖刻於1955年夏,為建築師余謙先生所發現。其首行載:「古汴嚴益彰,官是場,……」及末句「咸淳甲戌六月十五日書」可證該石刻為北宋咸淳十年(1274年),嚴益彰為官富場長官時所題刻。該石刻今仍保留,其前已加膠片保護,旁有銅板,將全文刻鑿,供人研究。

田下山上之地圖石刻

天后古廟背後山麓一巨岩上,有一地圖形狀之石刻。該石刻平面寬約五呎,高約三呎,成垂直面,鐫於一高約十呎之巨岩上。刻紋曲折迴旋,如地圖之海岸線,刻痕深約半吋,深度極平均,寬度保持約四分三吋,中部有一缺口,餘部則為一氣呵成。

據刻紋所示,大致為本港東北部之牛頭角及清水灣兩半島略圖:其西自九龍鯉魚門起,繞將軍澳、大小赤沙、上流灣、田下灣、碇齒灣、佛堂門,而東至布袋澳止。其中部所示之缺口,可證為將軍澳之盡頭;因站於田下山頂石刻之位置,視線則不能全通將軍澳;視線受地塘頂山所阻,故佛堂咀及砧板角等沿岸一帶未能入目。惜全石刻中無文字可供研究。

石刻所在之巨岩,面向西北偏北三百四十五度,海拔約五百七十呎,其前不足兩呎處,與一巨石對峙,中通一縫,闊可過人,因地形得此屏障,故刻紋受侵蝕程度不大。位此石刻之東,地勢下降十餘呎處,一石凌空疊架,其北向處,表面有紋理三節,但互不相連,其用意亦難推定。

觀此二石刻之紋理,當為人手所鑿,惟稽之古今史籍著述,均無此石刻紀錄,故其用意未能推斷,有傳謂為海盜所刻鑿,然仍無文字記錄證明,只能留諸日後再加研究。

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教授暨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蕭國健教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