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區回收透視1/家品回收屢碰壁 綠在區區須優化

編者按

特區政府為締造綠色宜居城市,積極推出多項措施鼓勵市民重視環保,成效顯著。其中俗稱「6仔店」的綠在區區收集點由2018年的7個大幅增至2023年超過160個,帶動回收量同期增加12倍,去年達2.68萬公噸;今年5月垃圾徵費暫緩後,環保署將現時綠在區區回收點由200個增至800個,進一步擴大地區回收網絡。近期更試行晚間回收流動點,便利在職市民參與社區回收服務。

在成績面前,也有不少優化空間。早前媒體報道立法會最新一份《數據透視》指出,綠在區區回收量僅佔全港回收總量的1.1%。有環保人士指政府多年來不惜工本推動上游廢物收集及分類回收,有得有失,值得檢討。

《大公報》深入了解,將以專題系列探討源頭減廢、環保回收方面的痛點和難點,推動共建綠色社區。

俗稱「6仔店」的綠在區區接收九種常見回收物,包括廢紙、金屬、塑膠、玻璃樽、充電池、慳電膽與光管、四電一腦、小型電器及紙包飲品盒。

環保人士藍雪寶早前將數袋舊物包括煮食容器、家品雜物等帶到九龍的綠在區區但被拒收。大公報記者測試多間綠在區區的回收門檻,發現常用的家品都因為含有多種物料,不符合回收標準而被拒諸門外。不少市民攜着一大袋家品到來卻碰上一鼻子灰,感到非常迷惘和勞氣。\大公報記者 施文達、李宇俊(文) 李斯達(資料) 艾南、李宇俊、趙明新(視頻)

記者帶了一個配有膠手柄的不銹鋼電水煲、塑膠晾衫架連衣夾以及一把木柄餐刀等舊家品到九龍一間綠在區區,見到店內一個老伯拿着一大袋回收物件嘆氣道:「這個不銹鋼水杯不收!」職員解釋該水杯的手柄是硬膠,不符合綠在區區的回收標準,職員續指除非市民將回收品除去「雜質」,即是拆除不銹鋼水杯的膠手柄,才符合回收標準。

跟環保署指引 拒收「很普遍」

記者帶去的刀具等物件亦被拒收,至於塑膠晾衫架連衣夾,職員指若自行拆走衣夾的金屬圈便符合回收指引:「你需分開金屬與塑膠才可以,我們不會替你分拆。」水煲亦被指違規:「個煲蓋有膠,不行。」職員並指着環保署的回收指示牌解釋,她們是根據環保署的規定執行:「像煮食爐具要全金屬才會收,一些複合物,即是幾樣材質合在一起的不會收。」記者追問現時很多家品都包含多種物料,是否很普遍不獲綠在區區回收,職員坦言「很普遍」,並介紹專收爛銅爛鐵的「收買佬」回收店會將回收物件分拆,再送去大回收商處理,做法與他們(綠在區區)不同。

在香港南區一間綠在區區內有五至六名職員,他們接收鐵鑊但拒收餐刀,職員解釋因餐刀是膠手柄,屬於複合物料,違反環保署回收單一物料的指引,但當記者詢問如何處理不被回收的餐刀時,職員簡潔回答:「丟掉。」記者質疑不符合環保原則,職員直認應改善:「可以再改善,但我們是執行,不是做決策的人。」他續指若回收品不屬於單一物料,即使將膠柄刀或木柄刀棄於三色筒,最終亦會送去堆填區。

至於另一間綠在區區的店員亦是按指引拒收記者帶來的物品,他表示菜刀要全金屬,有木柄的不符回收條件;但記者詢問該如何處理時,職員則接過了菜刀表示會處理,但沒有將刀放入金屬回收箱。

「無人手做」 職員叫當垃圾丟棄

記者再到大嶼山測試,這間用鋅鐵搭建的綠在區區,比市區的店明顯闊落,店前有偌大空間,記者見到有兩輛回收商的貨車,將已分類的回收物包括汽水罐、廢紙等運送上車。該店職員同樣拒收記者帶來的水煲等舊家品,她指着水煲說:「純金屬會收,連埋膠我哋唔收,因為一種物品有兩種物料我哋收唔到。」記者續問如何處置不獲回收的金屬水煲、木柄餐刀、吊掛式塑膠晾衣架等時,職員說:「你自己拆,或當普通垃圾丟棄,因為我們的回收商不會處理。」職員並指因人手不足,綠在區區不會將回收品分拆處理:「我們無人手做。」

反觀私營回收商則沒有限制只回收單一物料,黃先生在元朗經營回收廢紙、五金環保店,回收品都是屬於複合物料的物件,包括混合硬膠的煲蓋、鐵鑊等廚具,以及一大卷有塑膠包裹的粗電線等。

黃先生指出,店舖面積小,加上位於市區,不會聘請員工將回收品分拆物料,以免製造噪音被投訴。黃續指回收店屬於回收減廢流程中的前端,業界一般會將市區回收得來的物品簡單地分類後,便直接送到大回收商的工地,工地會有人將粗電線拆走外膠,取內裏的金屬線;工地亦有機器分拆回收品的複合物料,所以他的店無需聘請人分拆回收品物料,所有五金類等家品全收:「去到倉地工人會拆件再分類,場地有機器。」黃先生表示他曾到綠在區區了解收集回收品的過程,指出綠在區區只選部分種類來做,回收種類有限:「若我只收紙、收鐵會舒服好多,都不需要供養多部運輸貨車。」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