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量子通信大突破 科技自強新篇章

香港理工大學劉愛群教授團隊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突破,以自研的量子芯片為平台,近日成功搭建香港首個量子通信網絡,實現55公里光纖線路間的量子密鑰分發與信息加密傳輸,這也是全球量子通信實驗的最長距離。這一成就意義重大,既是香港創科發展的里程碑,也是在國家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戰略中,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的完美示範。

擁有強大算力的量子計算機,可以瞬間破解傳統加密技術,當今金融網絡、醫療系統、信息中心等都面臨嚴峻的網絡安全挑戰。有矛,就有盾。量子通信被譽為「絕對安全的通信方式」,其核心在於利用量子糾纏與量子不可複製原理,能從物理層面杜絕竊聽與破解。在當今全球數字戰爭與數據安全博弈白熱化的背景下,量子通信已成為國家戰略安全的「護城河」。在「十五五」規劃的未來產業布局中,量子科技被排在首位。理大的這項成就,意味着香港已具備為國家關鍵基礎設施提供自主量子安全解決方案的能力。

當前,美國對華科技打壓封鎖愈演愈烈,高端芯片、光電集成模塊等關鍵技術成為「卡脖子」重點。近月發生的荷蘭政府「強搶」安世公司事件,再次凸顯國家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迫切性。香港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橋頭堡,科研體系既具國際視野,又深植國家需求。香港提供國際化的研發平台、自由的創新環境與頂尖的基礎人才;國家則提供市場規模、應用場景與戰略資源支持。兩者融合,便能催生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成果。

事實上,全球最長光纖量子通信網絡的測試成功,解決了量子信號在長途傳輸中的衰減問題,證明量子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現實的可行性,也展示了半導體技術與量子技術的深度融合,為後續規模化生產鋪平了道路。它將提升香港網絡基礎設施的安全性,也為大灣區乃至全國構建量子安全通道注入新動能。從全球視野看,此舉將吸引國際合作,強化香港作為國際創科中心的地位,由此衍生的加密產業鏈,將引領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帶來就業和經濟效益,將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轉化為硬實力。

理大的成功並非孤例,香港科大在量子計算、中大在人工智能芯片、城大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等領域均不斷有進展,這是香港從傳統金融中心加速拓展為國際創科樞紐的生動寫照。展望未來,進一步整合香港的科研和資本資源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在製造、應用方面的優勢,加快生產要素的跨境流通,形成「研發在香港、生產在深圳、應用在全國」的協同生態。

從這個意義上說,理大團隊的55公里量子通信網絡不僅是一條光纖,更是一條連接香港與國家未來的量子通道。它證明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以成為國家「雙循環」戰略的重要平台,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布局全球市場;香港作為國際創科中心,可以在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偉業中,發揮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尖兵作用。

科技強國的基礎,是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香港高等教育成就有目共睹,未來有必要進一步強化基礎教育。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推出《關於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強調中小學是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時期,要求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在師資培訓、課程設計方面作出改革,提供更多科學實驗設施,鼓勵中小學引入科學副校長或相關輔導人才,這對一直在強調加強STEM教育的香港來說,具有重要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