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香港中環半山的孫中山紀念館,在完成維修與改善工程後,已於本月七日重開。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一百周年,該館舉辦專題展「從醫人到醫國——孫中山與粵港澳文物展」(附圖),展期至明年三月。展覽旨在闡釋孫中山與粵港澳三地的深厚歷史淵源,重溫其波瀾壯闊的一生與卓越貢獻。
展覽精選來自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澳門博物館及孫中山紀念館的珍貴館藏,合共展出六十餘件文物、歷史文獻和照片,內容橫跨百年。
回溯歷史,孫中山於一八八七至一八九二年在香港習醫期間,與陳少白、尢列和楊鶴齡時相往還。他們時常聚首縱論時局,其大膽言論在當時被視為驚世駭俗,因此被稱為「四大寇」,他們同時是孫中山憶述其革命言論時代的關鍵人物。
展覽中,約一八九○年在香港拍攝的一枚玻璃底片,就顯得尤為矚目。該館藏現屬香港歷史博物館,影像凝固了孫中山青年時期的重要瞬間:畫中孫中山、陳少白、尢列、楊鶴齡並肩而坐,被譽為「四大寇」;其後站立者為同窗關景良。這張極為罕見的原版底片,生動記錄了孫中山在香港求學期間,與摯友共論時局、孕育革命思想的珍貴場景,是研究其思想起源的重要實物見證。
粵港澳地區不僅是孫中山誕生、成長與啟蒙之地,更是其多次武裝起義的策源地與革命實踐基地。這場特展透過一系列來源可靠、脈絡分明的文物,讓觀眾緬懷這位革命先行者的偉大足跡,同時深刻體會粵港澳三地如何以獨特的歷史與地理條件,成為近代中國追求變革、走向世界的重要門戶與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