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立法會選舉進入白熱化階段,隨着政府選舉論壇的舉行,選舉氣氛不斷升溫,社會各界亦踴躍參與選舉。特區政府大力呼籲鼓勵公務員及公營機構僱員投票,並且研究推出各項便利投票措施,香港多個主要商會和企業也相繼推出各項鼓勵措施,包括為投票員工提供半天假期,不少餐飲企業亦在投票日提供各種優惠,讓持有投票心意卡人士可享折扣。
各界自發推出各項鼓勵投票措施,體現的是對立法會選舉的積極參與,對新選舉制度的大力支持和認同,也是對香港良政善治的期盼和助力。立法會選舉不只是161名候選人的事,更是香港社會和政治的一件大事,立法會審議通過的每一項法案和撥款,都與香港發展,與市民利益息息相關,愈多選民投票就愈能反映民意,愈能增強立法會的代表性,也愈能推動議員更好地反映和維護市民利益。今屆立法會選舉,選民不但有得揀,更可以「優中揀」、「合適揀」。建設一個更好的香港,這是所有市民的期望,但要將期望轉化為現實需要行動,更需要選民手上的一票。
公務員投票是應有之義
今屆立法會選舉的一大特點,是特區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踴躍參與和推動,這在以往較為少見。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向全體公務員發信,呼籲及鼓勵他們以身作則,履行公民責任,踴躍投票。各政策局及各政府部門也在全力推動,官員粉墨登場為選舉宣傳,勞福局亦繼續向長者中心提供一次性2萬元資助,安排車輛和工作人員,接送有需要長者及其照顧者到票站投票。
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是香港的當家人,也是治理香港的第一責任人。既然是「當家人」和「第一責任人」,立法會選舉是香港一件政治大事,推動各界包括公務員投票自然是應有之義。而且,所有公務員都需要宣誓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盡忠職守,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這是對公務員的政治要求。立法會事關香港的憲制秩序、事關「一國兩制」的實踐,更關係香港的良政善治,政府大力推動理所當然,公務員及所有公職人員也沒有理由拒絕投票。
事實上,公務員的「政治中立」,並非是要求公務員沒有政治立場,不能投票,而是不論在任的行政長官和政治任命官員的政治主張為何,公務員皆應完全忠誠地協助他們制訂政策、執行決定,以及管理所屬範疇的公共服務。辦好立法會選舉是特區政府一項重點工作,公務員有責任全面配合和支持,投不投票不單是個人的權利,更是一份義務和責任,顯示對特區政府的支持,對於香港憲制的秩序的擁護,這是大原則大是非,小道理服從大道理。特區政府的推動不但沒有可質疑之處,反而應該毫不含糊地表明投票就是公務員擁護效忠的重要體現。
至於工商界以及社會各界推動投票,同樣顯示對新選制以及香港發展的大力支持。政府所有的政策和撥款,都要交到立法會審議以及撥款通過,立法會負有對政府施政監察、完善、推動的職責,更肩負反映社情民意、下情上達的重任。今屆特區政府出台的施政報告,都有廣泛吸取不同政黨、議員的施政建議,這些建議從何而來?很多都是從業界、市民的意見和聲音而來,最終轉化成政府政策。議員被稱為「代議士」,就是代表選民行使民主權利代民議政之意,如果選民不投票,議員又如何代表你去議事論政爭取權益?
社會也有意見指出,工商界提供半天假以及各種優惠推動選民投票,是否有利益推動之嫌,令政治摻雜了利益云云。這種說法並不準確。不論是特區政府和工商界,其目的都是鼓勵推動選民投票,而不是引導選民投誰,喜歡張三李四悉隨尊便,況且推動投票本來就是政府責任以及社會義務,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會大力推動,社會各界也全面配合,香港各界的踴躍參與展現的是對社會的責任和承擔。
至於摻雜利益云云,更是言過其實,不論是提供半天假期及各種優惠,出發點都是方便及推動選民投票,營造良好的選舉氣氛,讓選民行使公民責任,立法會選舉關係香港良政善治,選好立法會才是市民的最大利益,各界的推動是錦上添花,何來摻雜利益?
展現對香港的責任擔當
其實,近年不少國家和地區,為了推動更多選民投票,都將選舉變得嘉年華化,營造愉快歡樂的氣氛。例如澳洲的選舉日通常安排在星期六,並且已成為一種社區活動。投票站設在學校、社區中心、教堂甚至購物中心,門口常有烤香腸的攤子,這些「民主香腸」(Democracy Sausage)更成為澳洲選舉文化的一部分。這種輕鬆愉快氛圍並不妨礙選民認真看待選舉,反而更有助吸引選民關心選舉,討論選舉,踴躍投票。香港過去的選舉總是充斥着對立、撕裂、抹黑,投票日更是劍拔弩張、謾罵衝突屢見不鮮,這是選舉文化的糟粕,應該揚棄。
請君莫奏前朝曲。在新選制之下,香港的選舉再不是以往的對立撕裂惡鬥,而是良性競爭、君子之爭的高質民主,選舉再不是仇恨動員,而是正面、理性、積極的推動,這也是香港選舉新風氣的展現。各界踴躍支持,共同營造全民參與的選舉氛圍,對於辦好立法會選舉將可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值得支持。
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