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大灣區 打造醫學數據庫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要發展戰略,社會各界應如何把握灣區融合發展帶來的機遇?
❶關煒曦:打造特色經濟商圈
九龍西的優勢在於特色文創旅遊路線,能帶動周邊商業與經濟發展。我倡議特區政府積極打造並善用特色經濟商圈,為打工仔和市民創造更多就業職位,讓這些優勢真正轉化為市民「看得見、摸得着」的機遇與生計。
❷劉愛詩:吸引國際藥廠落戶
香港在臨床科研尤其是醫藥領域數據不足,若能結合大灣區8700萬人口基礎,打造醫學數據庫,有助加快醫藥科研與臨床試驗進度,吸引國際藥廠落戶香港。
❸梁文廣:建設灣區人才集聚高地
香港在大灣區的定位是「超級雙向樞紐」,發揮「引進來、走出去」的優勢。交通方面,要實現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願景,要實現高鐵「地鐵化」。人才方面,要建設大灣區人才集聚高地,讓港青親身了解內地職場文化,同時吸引更多內地青年專才來港,實現人才雙向奔赴,最關鍵的一步是擴大專業資格互認範圍。
❹龐朝輝:聯合灣區醫院推合作計劃
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兩地大學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人才交流合作等領域都是大灣區融合的重大機遇。若香港能聯合大灣區合資格醫院推出新式公私營合作計劃,甚至聘請香港醫護北上協助管理策劃,能大幅降低公營醫院的輪候壓力。
❺鄭泳舜:推動更多兩地體育互動
不論是創科、醫療、人工智能等領域,大灣區都有巨大的合作空間。當中有兩個例子值得考慮,一是體育,例如全運會是好平台去促進大灣區城市交流,希望推動更多兩地的體育互動;二是文化,西九文化區坐落於高鐵附近,我過去鼓勵更多文化藝術活動「走出去」,最近有劇目在內地巡演,不僅能加強兩地互動,亦能助力文化出海。
提問環節:問題2
倡「健康心靈計劃」擴至十八區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促進社區精神健康的措施,你認為應該如何加強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預防及支援網絡?
❶關煒曦:家社校合作支援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有隱蔽性,建議推行家長教育及家庭支援措施,主動接觸市民,開展識別與介入工作。有研究指,青少年的情緒與精神壓力主要來源家庭,建議推動家庭、社區、學校合力合作。
❷劉愛詩:培訓更多精神科醫護
從識別入手,善用「醫健通」建立精神健康測試電子平台,推廣求助普及化。同時,應透過跨專業合作分層處理市民的精神健康問題,避免所有個案直接尋求精神科醫生幫助。特區政府亦應培訓更多精神科醫生及護士投入服務。
❸梁文廣:建議政府資助部分費用
要建立全面支援網絡,在九龍西的康健中心設立精神健康支援服務,配備精神科護士及註冊社工,提供免費評估,以及爭取5年一次的全港性精神健康調查。同時建立公私營協作,以共付模式,由政府資助部分費用,讓有需要的市民前往私家診所尋求心理或專業的精神科支援。
❹龐朝輝:優化轉介個案跟進機制
現時地區康健中心推出健康心靈先導計劃,為市民提供免費精神評估,並轉介有需要的個案,但目前僅有3個地區提供這項服務,希望能盡快推廣至覆蓋十八區。我希望能優化個案轉介後的跟進機制,與社署有更密切溝通。我認為可透過公私營合作加強服務,減少有關個案的輪候時間。
❺鄭泳舜:縮短精神科輪候時間
應從三方面積極考慮,一是縮短精神科輪候時間,讓有需要者盡快獲得介入,如透過地區康健中心、家庭服務中心等提供適切支援;二是擴展康健中心全方位支援,希望盡快將相關服務推廣至全港十八區;三是做好預防工作,建議將現行的三層應急機制延伸至小學一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