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門日語/遊戲人間\簡嘉明

網劇《魷魚遊戲》熱播,勾起了網民的童年回憶。數百成年人被挑選,簽過生死狀,然後參加連場小朋友愛玩的集體遊戲,勝出者只有一人,可獲巨額獎金。故事引人入勝,網民按捺不住好奇,就會陪着劇中人被遊戲主辦方勾着鼻子,逐集走進奇幻的場景闖關,為鈔票拚命。

各民族都有代代相傳的兒童集體遊戲,如筆者兒時接觸的「紅綠燈」、「猜皇帝」和「捉迷藏」等,許多人都玩過,只是在不同地方的名稱與規則稍為有異。萬變不離其宗,那些遊戲都不能獨自進行,越多小朋友參加就越好玩。故此不論身處校園或公園,兒童集體遊戲根本就是社交能力的考驗,必須先懂得召集玩伴或獲別人同意加入已成局的遊戲,才可以開始玩。那張隱形的「入場券」沒有購買的價格與方法,全靠人緣,是社交手腕的象徵,也是兒童入世的關口。別人一句:「我不跟你玩」,對小朋友而言如萬箭穿心的痛,然而從正面來看,亦是成長期學習待人接物的契機。

兒童集體遊戲的另一特別之處,是參與者無法控制玩家身份的擁有時限,因為真正的遊戲是不能在乎輸贏和結果的。遊戲不同比賽與競技,一班小朋友興高采烈之際,只要家長說回家,不捨也得離開;課堂鐘聲一響,多投入耍樂的學生亦一哄而散,堅持決勝負的就是傻。人越大,漸漸生了機心、學會計算、重視後果,自然不再熱衷參與空地上無聊的遊戲,大家自以為那是成熟的表現,其實只是不知不覺間失去無拘無束地純粹玩樂的資格。

《魷魚遊戲》劇中人為生活掙扎的經歷,觀眾應不會感到陌生,正由於那熟悉的感覺,觀眾才會追看,看主角能否成為最終的贏家。然而在這前設下,請不要期望藉觀劇重新感受童年的快樂,因為扣人心弦的劇情與演員精湛的演技,只會不斷展現血淋淋的現實,讓人慨嘆早已無法遊戲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