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角/課堂常規六步驟

自從任職校長後,筆者少了授課的時間,卻多了觀課的機會。也許因為筆者傳統保守,也許因為筆者擇善固執、先管後教的原則根深柢固,故觀課後免不了會與教師討論到課堂常規問題。有良好的課堂常規,課室秩序井然,教學才有保證。惟課堂常規是否能夠變成習慣,關鍵在於教師而非學生。簡單而言,教師上課時依次需要做到以下六點:

步驟一:安頓學生

教師踏進課室前,必須先安頓好學生,做法是要求學生課前必須擦好黑板並靜坐等候教師進入課室。如果學生做不到這兩點,教師就不要倉促進入課室,以便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最基本的責任還沒有完成,教師就不會開始授課。只要教師堅持,學生就會配合。要是個別學生未能做到教師的要求,群眾的壓力往往會迫使相關學生修正行為,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好習慣。

步驟二:掃視檢查

當教師踏進課室,不要馬上忙着開電腦、翻教材,而是應該先掃視檢查全班學生的校服儀容是否端莊、坐姿是否端正、桌椅及地板是否整潔、桌面是否安放好課本。如果做得不夠妥當,教師應該立即要求學生糾正,之後才開始授課。這樣,一方面可提醒學生上課時態度要莊重,另一方面則能培養學生愛整潔的習慣。

步驟三:課堂點名

教師授課前,應該先點名,記錄學生出勤情況,而點名則宜由班長主動站立,報告當天缺席同學的學號與姓名。這樣,既能加快課堂點名的速度,又能提升班長關心集體的意識。

步驟四:上課問候

教師點名後,隨即要向班長示意,班長則要高聲呼喚全班同學起立,然後主動向教師問好,教師再作出回禮,最後全班學生坐下,正式上課。學生必須首先向教師問好,此乃尊師重道的表現,也再次提醒了自己做好課堂學習的思想準備。

步驟五:正式上課

正式上課時,教師授課更應講求常規,讓學生學習時有跡可循。一般而言,無論課時長短,完整的課堂教學結構都應該包括課題引入、教學發展、課前總結、課後延伸四部分。只要課堂結構完整,再配合適當的教學板書,學生就容易掌握教學脈絡和學習重點。

步驟六:下課告別

下課前師生應站立互相告別,做法如步驟四,只是此時講話的內容有所不同而已。前者師生是「互相問好」,後者則是「互說再見」,為課堂學習畫上圓滿的一筆,並表達出對下一節課的期待。

或許,有個別教師會說:「一節課只有30至40分鐘,如果依照上述要求來做,豈不是要花很多時間處理,不用上課?」有這種想法的教師,或許自身對課堂常規的要求比較隨意,或許正面對着課堂常規鬆散的困局而無力改變。正所謂「萬事起頭難」、「團結就是力量」及「只要有恒心,鐵杵磨成針」,學校是否能夠有效地建立起課堂常規,關鍵在於全體教師是否願意踏出第一步,並對學生有一致的要求和堅持執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逐漸培養出尊重課堂的意識和習慣,並形成校本文化,為學與教創造出有利的條件和良好的氛圍,日後的課堂秩序和教學效能必將大大改善。

創知中學校長、華南師範大學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黃晶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