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角/香港教師工作壓力的成因與應對

每逢立法會選舉年,廣大教師就會忽然被關心。惟根據過往經驗,選舉過後問題就會被淡忘。筆者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對香港教師的工作壓力感同身受。惟受篇幅所限,以下只略談一二:

尋找根源,確診病因

其一,教節多且散。香港教師教節多,普遍教師每天都要上五、六節正課,德育工作和課外活動還沒計算在內;加上大部分學校只有幾百個學生,每級只開四班左右,因此絕大部分教師都需要跨級,甚至跨科教學,備課等相關工作量自然大。

其二,行政重且雜。自推行校本管理政策以來,教育當局對學校的監察手段主要依靠檢視校務文件,因此所有教師長年累月都需要在百忙之中編撰各類計劃書、報告書、會議紀錄、招標及採購文件、學校刊物等,以供局方人員隨時檢查監督。

其三,工作不穩定。普遍教師都有追求職業穩定的性格特徵,惟近年香港嬰兒出生率大幅下降,適齡學童不斷減少已成趨勢;加上近年受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學校截流,及部分社經地位較高家庭的學生流失至海外,本地縮班殺校如箭在弦。

多管齊下,對症下藥

就教師教節多且散問題,有人要求教育當局在原來20至30多人一班的情況下再推行「小小班教學」,有人提議政府撥款增聘更多教師分擔,惟從沒有人關注香港學校規模太小(以2020/2021計算,全港589所小學,平均每校618個學生;506所中學,平均每校也只有650個學生),日常運作無法適當分工,也未能產生規模經濟效益,故最終反映在教師的工作壓力上。

就教師行政重且雜問題,有人呼籲政府增撥資源給學校增聘非教學人員支援,有人要求教育當局制定教師最高工時政策,惟從沒有人建議教育當局必須作出改革,改變「文件監察文化」。此種文化根源,乃是由於香港2203所中、小、幼及特殊學校,其數量大、規模小、種類多、差異大,加上不少局方人員雖熟讀政策文件但前線經驗不足,根本無法對學校作出有效的引領和監管,因此傾向於從「文件到文件」的手段來監察學校,而學校只能被動地配合。應對之道,必須從教育局的行政架構、人事安排及處事文化開始改革。

就教師工作不穩定問題,有人要求教育當局「小小班教學」,有人建議局方減派學生以降低師生比,有人呼籲特區政府請求中央政府放行內地學童來港讀書。惟從沒有人提出要把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基礎教育基地,吸納海外學生來港讀書;或要求教育當局趁機縮小師資培訓規模、精簡教師人手和優化教師隊伍,鼓勵在職教師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通話和簡體字)並考取內地教師資格證,以提升個人事業的競爭力,擴大發展空間。

政治是一時,教育則是永世!筆者寄望選舉過後,教育當局及新一屆立法會教育界別當選人都能夠多做實事,攜手推動教育局及學校一起改革,以便廣大的香港教師能夠釋放壓力,把更多時間和精力轉移到對學生學習和德育培養最有幫助的地方。

創知中學校長、華南師範大學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黃晶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