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杯換盞,吃到午後,杜慎卿叫取點心來,便是豬油餃餌、鴨子肉包燒賣、鵝油酥、軟香糕,每樣一盤拿上來。眾人吃了,又是雨水喂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若今天還想像《儒林外史》中這麼吃,就去南京夫子廟門前的小吃聚集地,讓人不覺違和地走進了一部秦淮小吃穿越劇。
葷素鹹甜、品類繁多的源於六朝時期且能流傳至今還廣受本地人與外地人喜愛的南京小吃自有它們的本事。如今的「秦淮八絕」從傳統的葱油餅、五色小糕、雞絲澆麵、薄皮包餃、熏魚銀絲麵、桂花夾心小元宵等小吃,已經被現代人受歡迎的小燒賣、小茶饊、回滷乾、鴨血湯、汽鍋烏雞、油炸臭乾、梅花蒸兒糕、雨花石湯圓等取代。比起「現代版」,還是以前的「秦淮八絕」更有意思,也更有文化底蘊。沒有了鴨油酥燒餅的「八絕」很多南京人料是不會答應吧。皮黃殼脆、外酥內軟的燒餅在鴨油酥的加持下香得很有它的獨特風格卻又不膩,一次吃它三個根本不在話下。
此次短行南京,承蒙多年未見的老領導關愛,在百家湖邊的胡家花園吃到了這回印象最深的一道金陵美食──淮安軟兜。
在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的開國第一宴上的第一道熱菜就是軟兜長魚,雖然原本頭道熱菜是與其並稱「淮炒雙峰」的「白袍蝦仁」。當時,從洪澤湖捕撈的大青蝦由卡車運送到北京時已不再鮮活。這種質素的食材不符淮揚菜取材鮮活鮮嫩的標準。於是乎軟兜長魚便成功上位拿下了「開國第一菜」的美譽。
(金陵美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