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8至19日在阿拉斯加舉行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以下簡稱「中美對話會」)引來熱議。不少人都聚焦在「爆紅」的金句之上。無疑,當天中方有很多精彩的句子,主要是出於「被動還擊」,不是主動挑釁。以下,介紹當天的原材料──被熱議的開放時段的總體情況。
中美對話會兩天、三場。美方代表是國務卿布林肯、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三場對話會的首場,於3月18日下午召開,飯休後晚上是第二場。王毅問楊潔篪吃了沒,楊潔篪說吃了泡麵,就是進入晚上第二場會議室前的對答。而第三場是19日早上召開,合共兩天三場。
為何會有這次中美對話呢?源於中國農曆新年除夕時,習近平和拜登通了話。一致同意雙方要加強溝通,管控分歧……等等。於是,就在雙方領導人都同意加強溝通等大方向下,中方應邀赴阿拉斯加跟美方舉行中美對話會。中方出席,以為對話會是為落實兩國元首在通話時達成的共識而召開。結果?在第一場會議例行的開放時段內,中方發現美方的定位出了大問題。
通常高級別國際會議在閉門前都會有開放給記者的時段。其間通常是雙方都簡單發言,全長大概幾分鐘。而這一次由邀請方、美方代表先致開場白,兩名美方代表沒有超時,都分別只是兩、三分鐘。可是,簡短的內容交代卻充滿居高臨下的教訓意味,不似是對話,似是在向中國問責。而且涉及干預中國內政和把不實的事情放上議程。這樣的內容,誰都看得出有問題,立意不是平等對話。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方代表作出強烈回擊;是被動還擊。楊潔篪發表了約15分鐘發言,內容有理有節,直白有力。王毅也發表了將近四分鐘講話,直指美國霸權主義的老毛病應該要改改了。中方的強硬言論令美方大感意外。因為算是雙方都發了言,即使中方的還擊時間長了些;按程序,立即便進入禮賓員引導媒體退場、進行閉門會議的時刻。誰知道美方代表留住了準備撤離現場的記者,並再度對中方的言論作出回擊。美方做完補充之後,便立刻要求現場記者離開,沒有詢問中方是否需要回應。楊潔篪和王毅立即作出嚴正發言,要求正離開的記者留下來,以聽取中方的回應;即是中方對「美方代表的回應」的回應。一切有來有往。楊潔篪那金句:「你們(美國)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便在此時說出。他接下去說:「甚至在20、30年前,你們就沒有資格說這樣的話,因為中國人是不吃這一套的。」待中方都回應過後,記者便按程序離場。
明顯地,中國往後會在國際尋求真正的平等對待。當國家態度已轉明朗和強勢,我們便更加需要理性、冷靜,以免「搞亂檔」(打亂陣腳)。總之,起哄無益,理性求知才是健康的成長及學習態度。這態度終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