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明觀四海/香港經濟疫後尋突破\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 梁海明

  圖:香港整體經濟活動仍低於疫情導致衰退前的水平,故此需要進一步增加消費,抵銷內地民眾因為疫情不能前來香港旅遊、消費的萎縮,以及打造新消費增長點。

香港GDP由2019年三季度起連跌六個季度,2019年、2020年全年GDP分別按年倒退1.7%和6.1%。香港經濟今年首季有較大升幅,首季GDP按年增長7.8%,遠勝市場預期。除了低基數因素外,主要得益特區政府支出增加,部分抵銷私人消費開支的萎縮,發揮了逆周期的支持作用。此外,出口、投資等環節的增長速度加速,令香港今年首季經濟表現出現可觀的增長。

雖然香港經濟開始恢復,但我們同時也應該警惕,香港整體經濟活動仍低於衰退前的水平,而且受疫情影響,香港與內地正常通關長時間仍受到限制,導致香港消費市場疲弱,對香港的經濟與民生造成重創,就業市場仍然承受着相當沉重的壓力。尤其是赴港的內地遊客大幅減少,直接切斷了香港眾多行業賴以生存的「活水」,導致百業蕭條,不少企業倒閉關門,嚴重衝擊香港的就業市場和經濟表現,如香港首季私人消費開支按年實質上升僅為1.6%。

因此,未來要推進香港GDP進一步改善,大力發展疫後經濟,助力香港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筆者有如下幾點建議:

一、大力促進私人消費

私人消費佔香港GDP百分比為約65%,是推動香港GDP全面恢復的主要動力。促進市民消費,一方面建議特區政府發揮更大的行政主導力量,除了派發電子消費券,提高民眾的消費,促進經濟復甦之外,特區政府應推出更多措施幫助中小企業和市民,尤其是失業的市民,增強中小企業的活力,增加市民的收入,從而推動本地消費及營商氣氛全面恢復正常,以助力香港經濟。

更重要的是,要進一步增加消費,抵銷內地民眾因為疫情不能前來香港旅遊、消費的萎縮,以及打造新消費增長點,建議在香港和深圳的邊界和口岸,建立口岸跨境消費合作區,通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免稅城和國際消費中心,擴大規模市場優勢,大力拓展消費場景,推動消費擴容、提質,從而激發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民眾和香港民眾的消費潛力,以此擴大內需,不僅是香港經濟恢復的重要支撐力量,同時也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增長。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免稅城和國際消費中心,既體現了香港緊緊把握住國家發展大局,尤其是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所帶來的機遇,也體現了香港通過自身免稅港的優勢,進一步激發和釋放消費潛力,在暢通內地經濟循環中分一杯羹,更體現了香港積極融入內地,協助內地,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其「內循環」繼續蓬勃發展。

二、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繼續推動、鼓勵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各類企業為香港民眾,尤其是香港青年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尤其是推動在香港上市的廣東企業、海南企業增加在香港招聘員工。

雖然香港首季經濟恢復,但香港失業率仍然嚴重。今年首季(1月至3月)失業率為6.8%,仍有近26萬人失業。就業不足率雖略降至3.8%,卻仍有14.8萬人開工不足。對於這40萬打工仔而言,痛感仍然強烈,香港青年失業更是疼痛難耐。

香港青年失業問題仍然嚴重,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在如今的經濟環境中求職更為困難。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由1月推出以來,共有275間企業提供逾2000個職位空缺,廣受歡迎,吸引了數倍應聘者的超額申請。建議下一階段可倡議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廣東企業、海南企業,新增在香港的就業崗位之外,也可向香港民眾尤其是香港青年,推出更多的就業計劃,吸引香港民眾前往珠三角地區之外的廣東其他城市、海南自貿港就業。除了粵港澳大灣區處處充滿機遇之外,海南自貿港作為國家戰略,以及作為全球最大的自貿港,未來的發展前景也非常值得期待,香港青年應把握住機會。

三、提升疫苗接種率

雖然香港特區政府在抗疫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但未來仍須加把勁,尤其是在疫苗接種方面,香港明顯落後於全球其他主要金融城市,如倫敦、紐約。從海外案例可見,只要進展理想,疫情就能回穩,疫後經濟將出現反彈。因此,特區政府應採取各類措施鼓勵增加接種疫苗的同時,也要做好疫情防控,並嚴防輸入,隔絕病毒傳播的所有途徑,避免變種病毒成為疫情反彈缺口,避免反覆的疫情影響到香港和內地恢復雙向通關,以及阻礙香港經濟的反彈。

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

特區政府需主導產業裝轉型、升級,應對疫後經濟新時代。香港產業長期「空心化」,為社會帶了結構性失業的問題。隨着新冠疫情改變全球產業結構,香港要解決結構性失業,一方面必須加快推動產業多元化和轉型升級發展,改革「小政府、大市場」的思維,加強對產業尤其是創新科技產業的政策傾斜,透過稅務等優惠,吸引國際科技公司落地,鼓勵本地科創企業發展,實現「再工業化」,生產更多「Made in Hong Kong」產品,從而走出疫後崗位消失、職位不足的困境。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政策,也不應局限於香港本地,而應把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海南自貿港作為香港產業鏈的一環進行布局,與早已形成高新科技和製造業集群的大灣區其他城市、海南自貿港等地進行緊密合作。

另一方面,香港特區應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拓寬香港產業光譜,尤其是要推動創新及科技產業,讓不能進入金融行業的青年人,也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則需要進一步發展高等教育,給年輕人提供更多上流空間,將香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提升至40%或以上,豐富香港產業提供各類人才,也能為香港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助力,同時亦能為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的發展,提供更多科學、工程和技術等領域高素質人才。

五、尋找增長新動力

一方面應推動香港繼續扮演好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在貿易領域,香港位處亞洲中心位置,尤其是身處「世界工廠」的內地,具備豐富國際市場經驗的商貿環境,不少企業都選擇利用香港作為貨物轉運站。香港特區政府未來應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採取各項優惠措施,吸引更多的企業將香港作為貿易中轉站,提振香港的經濟。

在金融領域,香港特區政府應進一步吸引外國投資者繼續投資香港金融市場。對於很多外國機構投資者而言,投資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相當於投資內地,分享內地經濟穩步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紅利。因此,香港作為唯一能夠投資內地機遇的國際市場,香港特區政府應引導、吸引外國機構投資者進一步投資香港。同時進一步推動香港金融市場持續國際化,推進港交所早日發展成為國際領先的亞洲時區交易所,通過「華洋兼收並蓄,存貸外匯齊飛,債券股市一色」的新面貌,以此吸引包括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成員國在內的各國投資者,來香港上市,或者投資相關金融產品,以此活躍香港金融市場,促進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

另一方面,更積極推動香港發展成為「一帶一路」功能平台,分享「一帶一路」建設所帶來的紅利。香港未來應積極開拓「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新市場,不僅可增加經貿合作、促進人員往來、教育合作,也能吸引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前來香港上市,以及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公營機構到香港發債,此舉既能為「一帶一路」籌集更多發展資金,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更能為香港吸引更多的國際企業前來投資、設立地區總部,發展香港的總部經濟,以及為香港本地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以此推動香港的經濟進一步發展。

與此同時,香港應該更主動地通過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融資、金融、財會、擔保和仲裁等專業、高端服務,以及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開發出更多人民幣投資產品,進一步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尤其是推動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化進程,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多功能平台,以此鞏固和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大都會的地位。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