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文化經緯/百年前的一場愛國心論爭\阿 薯

還有幾周,七月就到了。今年七月的一個特別之處,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紀念。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國共產黨的創黨成員,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自此這群信奉馬克思主義的進步人士,開始了救國的奮鬥路。在此百年之際,湧現了一批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的文藝作品,包括電視劇、電影、紀錄片等。央視出品的百集紀錄片《山河歲月》算是其中佼佼者,這部紀錄片製作耗時兩年,選取中國共產黨史中一百個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關鍵場景,總長度達二千五百分鐘,敘事立體全面。其中第一集《歷史的天空》,講述了覺醒年代的陳獨秀、李大釗如何從不同人生軌跡,攜手並肩走上革命的道路,看罷令人感慨萬千。雖然在紀錄片中,這段歷史只講述了短短六分鐘的時間,我卻翻來覆去看了許多遍,更找出其中提到的兩篇文章《愛國心與自覺心》及《厭世心與自覺心》的原文細細品讀。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遭列強蹂躪,內有軍閥竊國。一九一四年,參與討伐袁世凱「二次革命」失敗的陳獨秀,流亡日本。這位三十五歲的前清秀才,經歷過反清、倒袁鬥爭,革命均以失敗告終,悲憤難當,遂提筆寫下了《愛國心與自覺心》一文,刊登在由章士釗在日本創辦的《甲寅》雜誌上。「……今之中國,人心散亂,感情智識,兩無可盲。惟其無情,故視公共之安危,不關己身之喜戚,是謂之無愛國心。惟其無智,既不知彼,復不知此,是謂之無自覺心。國人無愛國心者,其國恆亡。國人無自覺心者,其國亦殆。二者俱無,國必不國……」尖銳地指出,當時的中國並未形成「近代國家觀」,國人也沒有愛國的「自覺心」,文章一經刊發,引起嘩然。不少留日學生看到後,覺得陳獨秀太過悲觀。

在日本留學的李大釗看到了這篇文章,他立刻寫下《厭世心與自覺心》一文,也刊登在了《甲寅》雜誌上。「……獨秀君之『愛國心與自覺心』,風誦迴環,傷心無已……厭世之辭,嫌其太多;自覺之義,嫌其太少。」文章直言陳獨秀的文章過於「厭世」,反駁陳獨秀的悲觀主張,並且闡述了愛國應該要怎麼做,「……自覺之義,即在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不宜因其國家之不足愛,遂致斷念於國家而不愛。更不宜以吾民從未享有可愛之國家,遂乃自暴自棄,以儕於無國之民,自居為無建可愛之國之能力者也……中國至於今日,誠已瀕於絕境,但一息尚存,斷不許吾人以絕望自毀。」

李大釗在文章中指出,陳獨秀的文章是通過激烈的方式試圖點燃民眾的「愛國心」,但反諷之外,更應該做的是直接地去喚醒更多民眾去共同建設一個「可愛之國」,然後而愛之。在章士釗幫助下,陳獨秀和李大釗在日本見到了彼此,兩人一見如故,都認為靠當時的政府和帝國主義列強無法救中國,只有覺醒了的新青年,才有可能建設新國家。於是,兩人一拍即合,陳獨秀回上海後創刊《青年雜誌》,後更名《新青年》,李大釗成為雜誌作者,寫下多篇介紹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的文章,為中國推開了新紀元的大門。

兩位先生在百餘年前這場關於愛國的「思辨論戰」,值得反覆誦讀、推敲。他們用文字,啟迪了一代覺醒青年,更在中華大地播撒了馬克思主義的種子。一九二○年,陳獨秀南下路過香港,還曾與香港的三位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青年短暫交流,並鼓勵他們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在香港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而這一切的發端,都在於這些早期革命者們所堅持的愛國、救國,不斷探尋什麼才是適合中國的思想和體制,最終找到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以此來建造一個「可愛之國」。

知古鑒今,才能更好地繼續建設這個「可愛之國」,實現先輩們的奮鬥一生、乃至付出生命也要捍衛的理想。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