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地方百科全書/《香港志》修志育人 細說7000年發展歷程

  圖:劉智鵬(左起)、梁元生、李焯芬、冼玉儀、陳坤耀活動後合影。

編修《香港志》是一項巨大的史學工程,整部香港地方志共計66卷,預計於2027年完成,超過200名專家學者以不同形式參與並支持這項工作。首冊《總述 大事記》共774頁,記錄了從公元前5000年先民活動到香港回歸20周年的這7000多年間,香港歷史的變遷和6000多件大事件。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地方志中心編審委員會首席召集人李焯芬表示:「地方志的修訂關乎中華文化傳承。」

李焯芬介紹,未來整部《香港地方志》涵蓋66卷,共計2500萬字。為何要在香港堅持編修地方志?他認為,原因包括:「其一是存史,地方志可以詳細記錄一個地方上發生的事情;其二是資政,可為管理一個地方提供參考。」為了令大家更加形象了解,他還幽默道:「就好比你去加州定居,去查一查地方志,就會知道這個地方歷史上就多地震,怎能不買地震保險?」

他補充編修地方志的另外兩大意義──育人和研究,前者顧名思義,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後者則可以為研究者提供參考,得出與之前完全不同的結論:「地方志包羅社會上發生的方方面面的事。佛經曾記載六祖慧能不識字,言下之意家境不好。饒宗頤於1980年代去廣州新興查看地方志,發現他們家有很大的家產,不會窮到沒有機會讀書。  

為香港歷史正名

萬事開頭難,由頭開始做。「但為了讓更多人明白香港歷史流傳過程、社會演變經過,修志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榮譽教授冼玉儀分享自己學生時代學習歷史的經歷,感到編修地方志可以為香港歷史正名,關乎現在和未來,「通過修志,繼而明白未來的路該如何走,將去往何方。」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及研究教授梁元生,很開心香港終於有了自己的地方志,「我曾去過多個地方的圖書館,館內都會有一個比較顯眼的位置擺放一排排地方志,如今香港也有了自己的地方志,讓我更加了解這個我出生的地方。」他亦提及上海設有上海通志館,此可成為香港修志的借鑒經驗,「館內收藏大量有關地方志的文獻資料,譬如當時政府的官文、民間記錄,甚至是外國人留低的文章,林林總總就形成了以地方志為基礎的『上海學』。」

「國有史,地方有志。志不是史,一般人不可以修史,而地方志則是將一個地方發生過的事情做盡可能詳盡的記錄。」香港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劉智鵬解釋「史」、「志」之分:「正史不可能似地方志一般事無巨細地記錄,是一個地方的百科全書。正史中找不到的人物,可以通過地方志去查其曾落腳何處、都去過什麼地方旅行。」

首冊將推出英文電子版

《香港志》第二冊《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專志將於今年12月出版,涵蓋經濟、金融、文化及社會四大範疇。專志主編之一、香港嶺南大學前校長陳坤耀在講座現場介紹,《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專志是香港首本完整及翔實記錄香港人參與國家改革開放的志書,全書共近120萬字,記述自1978年12月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既是「見證者」、「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和「貢獻者」。

「十幾年前,我就有了編修地方志的念頭。」陳坤耀憶述:「改革開放時期,香港為內地貢獻了資金、管理經驗和技術,深圳今日的高速發展亦與香港有關。我自己也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改革開放期間,分享西方經濟學知識及管理經驗,親身見證其發展脈絡。」而第二冊《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聚焦香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全過程,「我相信它會成為一部發展中國家人都應該看的書。」

另外,《總述 大事記》英文版電子版將於今年底出版,是中華民族史上首次有英文版本的地方志。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