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至誠穎評/灣區探索數字經濟新範式\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科技協會會長 林至穎

  圖: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對國際貿易形成重大影響。圖為首屆消博會上來自捷克的水晶製品引關注。\中新社

7月13日,2021(第二十屆)中國互聯網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大會主題是「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互聯網引領數字經濟新發展」,探討了當前消費互聯網領域數個突出的問題。數碼經濟是當前全球經濟的尖端所在,其成敗更是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升級的重點,對香港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

當前消費互聯網領域的問題在於:一味以價格戰追求壟斷地位,而非改善經濟運作效率。企業要獲取市場的優勢地位,不是透過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提升,便是透過產品的價格戰。消費互聯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本來是立足於資訊科技,減低消費者獲取市場資訊的成本,提升供求配對的效率。然而,消費互聯網巨頭發展策略多是採取價格戰為主的策略,美團、滴滴出行、拼多多等就是個中佼佼者。隨着消費互聯網企業立足的市場逐漸成熟穩定,企業很容易形成路徑依賴,忽略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經營,不能真正改善經濟運作效率。

平台壟斷滋生不公

價格戰的成長策略必會令企業有更強動機盤剝消費者。世間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有,那也只是延後了支付的時間。消費互聯網在發展之初,燒錢提供消費補貼的資本多數源於風險投資基金。價格戰為主的競爭環境令消費互聯網企業多半靠比拼融資優勢,擴大市場形成規模效應,獲取市場壟斷地位,形成產業上下游的談判優勢。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和企業燒錢越厲害,就越需要加強盤剝消費者的力度,補償以往的損失,圖謀更好的估值回報。

消費互聯網企業盤剝消費者的要害,在於構建資訊不對稱的優勢,實施價格歧視政策。多家大型互聯網企業都曾被曝利用大資料分析對不同群體進行差別定價,用戶使用平台越久,推薦商品越接近其願意支付金額的上限。據北京市消協一項調查顯示,超八成被調查者認為這種「大數據殺熟」現象如今相當普遍,且有超五成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殺熟的基礎正是企業借助自身壟斷地位,要求用戶提供大量數據,侵犯私隱,令網絡平台了解客戶良多,而客戶不清楚自己被分類而推出價格歧視。長遠而言,這種做法有損企業形象,偏離改善其核心競爭力的發展,同時壓制消費者與供應商,形成零和博弈。

問題要得以解決,首先要辨別問題是什麼,然後是認清問題產生的緣由,最後是藉此思慮應對之道。消費互聯網領域以價格戰追求壟斷地位,則容易忽視其產品和服務的提升。這也使得消費互聯網企業加強其盤剝消費者的動機,着力構建資訊不對稱的優勢,實施價格歧視政策,以套現其壟斷地位。廣東省是消費互聯網企業的重鎮,香港更是這些企業上市集資地,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整合,有助消費互聯網企業的轉型,以改善整體經濟運轉效率。有見及此,筆者作出三點建議:

建議一:消費互聯網企業可善用內地消費市場,參考香港現代服務業的工作規範,向國外企業提供市場諮詢和推廣服務。根據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所言,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對國際貿易形成重大影響。消費互聯網企業得益於網絡平台和龐大的數據資料,對內地市場需求的知識更為豐富,可以提供更貼近市況的洞見。各國企業想要走進內地消費市場,消費互聯網企業除卻提供平台讓其上架,更可以向其企業提供市場諮詢和推廣服務,取代價格歧視獲取的額外收入。透過諮詢服務接洽國際企業的經驗上,香港可以提供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經驗和國際人才,使其掌握現代服務業的工作規範,加強對國外企業的接洽。

建立法律協調機制

建議二:灣區競爭政策的協調有助消費互聯網的良性發展。粵港澳三地應建立競爭執法機構及執法會商機制,限制消費互聯網企業濫用壟斷地位的空間。為此,三地政府透過加強執法溝通。落到實處,粵港澳三地政府應成立競爭政策委員會,探討企業病態壟斷狀況和應對手法,推動企業着力於產品與服務改善,而非一味着力在價格戰。委員會定期對比三地法律在消費互聯網的監管差異,監測其濫用壟斷地位的進展,務求加大濫用壟斷地位成本和風險,包括但不限於罰款、暫停營業、勒令分拆企業等方式。故此委員會應納入消費互聯網企業、其上下游企業、執法機構成員、消費者委員會和學術機構的成員,定期召開會議,令三地政府獲取全面資訊和有效分析,務求制定監管策略、法規和政策建議切合實際,平衡社會公平、產業競爭力和監管可行性。

建議三:灣區應加強消費者權益保障的法律機制協調。粵港澳三地應針對消費互聯網企業的行動,開通消費者權益糾紛快速處置的新管道。如今消費互聯網企業為了加強自身價格戰優勢和應對策略,都會以不菲的費用聘請法律人才,為其營商策略保航護駕。消費者要以個人名義投訴和採取法律行動,無論是知識、財力還是時間,都容易落入下風。

故此,粵港澳大灣區應聯合成立法律平台,彙集財政經費和法律人才,接收到消費者投訴後則介入調查,確認事實後以平台的財政經費提出控訴,以便維持消費者權益。同時,平台也應保障投訴者的隱私,以免企業試圖以和解金的方式,對個別消費者分而治之,最終削弱整體消費者權益,降低其濫用壟斷地位的成本和風險。

總括而言,消費互聯網企業多數以價格戰崛起,容易忽視其產品和服務質素的提升,加強其盤剝消費者的動機,更着力構建資訊不對稱的優勢,實施價格歧視政策。這造成市場不公平,有損消費者權益,無助改善經濟運轉效率。故此,廣東省的消費互聯網企業可善用內地消費市場進行轉型,參考香港現代服務業的工作規範,向國外企業提供市場諮詢和推廣服務。粵港澳三地政府也應加強協調競爭政策,加強消費者權益保障的法律機制協調,以促進消費互聯網的良性發展,提升整體經濟運轉效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