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縱橫談/從尼克松的戰略魄力看中美關係良性博弈的可能性

今年7月,是基辛格秘密訪華50周年。50年前,美國總統尼克松作出了打開中美關係大門的戰略決策。冷戰期間,和新中國建立來往,一直是美國的「外交禁區」。邁出這一步,將突破美國國內和西方世界的慣性思維,打破美國及其聯盟體系內的「政治正確」。為了使自己的戰略決策穩步推進,並將政治風險減少到最低程度,尼克松只能來一場外交上的「摸着石頭過河」,先安排基辛格與中國進行秘密接觸。

基辛格50年前的中國之行,說它「改變了世界歷史」並不誇張,它最終促成了中美建交,使這兩個世界上最特殊的國家走到了一起。鑒於中美關係當前面臨的嚴峻挑戰,回顧尼克松當年打開中美關係大門的歷程,尋找對處理當今兩國關係的啟示,是極具意義的事情。中國方面為此專門舉辦了一場規格不低的紀念座談會,國家副主席王岐山親臨座談會並致辭。

回顧歷史,尼克松的「破冰」之舉告訴世人,作為政治家,若想有所作為,必須具有衝破固有思維定勢的政治勇氣和魄力。50年前,中國在美國主流社會的形象就是共產黨統治的國家,而結束這種統治被美國政治精英視為「神聖使命」,因而孤立與打壓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是美國戰後以來始終未變的戰略。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以尼克松為代表的少數美國政治領袖逐漸認識到,長期孤立中國的做法並不能取得預期效果,也不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他們因而開始改變思路,尋找更具戰略效益的對華政策。

尼克松的上述戰略思考,在當時具有極大的「政治前衛性」,它打破了當年佔統治地位的思維模式,而這種政治前衛性來源於他對國際局勢的獨到判斷以及為美國贏得更加有利的地緣戰略空間的政治追求。雖然美國社會對尼克松這種大膽行動的態度並不一致,但他頂住了社會的普遍認知,毅然決然地邁出了接近中國的步伐。

綜觀世界歷史,任何歷史新局的開創都仰賴具有遠見的政治家衝破阻力,摒棄普遍的公共認知,打破「政治正確」的藩籬。孤立中國、推翻中共統治是美國當年最重要的「政治正確」之一。因而,和中國這種政權建交,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尼克松衝破了這種「政治正確」,因為他洞察到世界大勢的變化,看準了調整對外戰略的時機。

歷史證明,尼克松向中國伸出的「橄欖枝」對世界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雖然他最後因「水門事件」而黯然下台,但他打開中國大門的戰略決策,卻永遠載入了史冊,成為他政治生涯最輝煌的一頁。他的行動撬動了世界地緣政治的板塊,開啟了冷戰結束的序幕。甚至可以說,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尼克松的這一歷史決斷也不無關係。

尼克松打開中美關係大門的行動留給世人的最大啟示,是他在制定對外戰略時擺脫了以意識形態劃線的思維定勢,解開了美國及西方國家處理與不同制度國家關係的「死結」。

當前,中美關係面臨建交以來最嚴峻的挑戰。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形成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政治對抗和軍事對峙。此時此刻,更需要美國政治領袖們借鑒尼克松總統的政治智慧和戰略勇氣,打破當前籠罩美國的「恐華仇華」認知。

實際上,美國的最大挑戰並不是中國,而是美國自己。美國對中國發展的極度擔憂是美國政治精英們自找的「心魔」。中國發展的目的,不是要替代美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過上美好、安穩的生活,是中國人最大的追求。中國人沒有與其他大國爭霸的「慾望基因」。但美國也必須學會與一個日益富強的中國打交道,因為中國追求富強的動機十分強烈,是外部勢力無法阻擋的。

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國的發展成果,是美國的最佳選擇。既然知道阻止中國發展終將難以如願,何不理直氣壯地借助正當的國際分工,從中國發展中獲取最大利益。基於錯誤判斷而對中國「大打出手」,其結果必然是將本來可以成為朋友的中國打造成真正的敵人,而以中國為敵,其代價是美國難以承受的。這也許是當今美國政治家們從當年尼克松對華關係破冰行動中應該領悟到的最大啟示。

胡后法,原文刊於《東方財經》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