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業34年,翁擁軍依然拒絕被同化,不願隨波逐流,只做自己想做的東西。他創辦的「甬府」代表了今天寧波菜的高度,連續4年獲得米芝蓮(又譯米其林)一星、「黑珍珠餐廳指南」二鑽。他有過失敗,但認為最適合自己的職業還是廚師。商業之外,他更渴望做出「特色到極致」的餐飲,為行業帶來新意。他對大公報記者表示,「我是愛這一行的。」
大公報記者 賈磊、郭曉妍
翁擁軍是寧波人,酒店廚師出身,廚師長、餐飲部經理、餐飲總監、酒店總經理各級都做過,這也讓他看到酒店餐飲相對社會餐飲的局限:缺乏對市場的敏銳和靈活,因為「酒店講的是規矩」。2011年,偶然的機會讓翁擁軍來到上海,創辦了「甬府」。
上海不缺寧波菜,但10年前人均價格不過一兩百元,翁擁軍看到了機會:用最好的食材呈現寧波味道,「先做一家人均300元(人民幣,下同)的餐廳」。
原材料決定一切
寧波菜主打東海海鮮,鹹鮮合一,這形成了翁擁軍對餐飲的基本理解,「原材料決定一切」。他寧可承受前期的虧損,不惜高於市場幾倍價格買入最新鮮的食材,進貨價格往往就高於其他餐廳的售價。儘管新鮮度的細微差別,客人很難察覺,但只要讓他發現不夠新鮮的食材賣給了客人,廚師長就會被罵得半死。對出品的把控,讓甬府很快贏得了口碑和顧客。
新問題也隨之而來:有常客要求更新菜單,做些流行菜品。「這就是放在面前的一道坎,順着客人走,做不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滿足客人的需求,萬一他不來了呢?」一位前輩的話解開他的糾結,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特色。
「堅持」讓翁擁軍看到了陽光。2013年,在甬府吃飯天天都要排隊了,卻又遇上物業拆遷,不得不另尋場地。為了留住好不容易聚起的團隊,倉促之間翁擁軍訂下了淮海路一處4000平方米的店面,200萬元就能接手,可以做成一家中低端餐廳。「當時我認為撿了一個皮夾子,裏面放着美金還是毒氣卻不知道。」
簽完合同,翁擁軍又有了進駐「滬上第一家國賓館」錦江飯店的機會。這是他夢寐以求、可以提升寧波菜檔次的場所。
翁擁軍決定同時做這兩家店,結果淮海路店一年虧損1500萬元,只好關門結業。「這一棒把我打得蠻清醒的。」他告訴自己要收收心、穩字當頭,一定要把甬府的品牌做好。
尋找市場的縫隙
「我是個做餐飲的『怪才』。」翁擁軍稱自己不按常理出牌:在甬府,帝王蟹、東星斑、大龍蝦等名貴食材進不了門,只做東海小海鮮;菜不合口味,可退但不重做;他要求甬府的服務員不許向客人敬酒,「做好應該做的」;沒有一分錢廣告、不搞媒體宴,卻每年花幾百萬辦「開漁宴」,請同行吃飯;和其他領域的「價格戰」相反,甬府和同行比的是誰能把價格做得更高,讓更多人認識東海海鮮的同時,也拉動了市場需求的增加。
米芝蓮、黑珍珠給甬府帶來名氣,也帶來大量「拔草」(網絡用語:通過消費行為滿足購買欲)的客人,留下一些「性價比不高」的評價。
翁擁軍說,甬府不講性價比。但越來越大的流量,讓他萌生開副牌、讓人「講性價比」的想法。2019年,人均200至300元的「甬府小鮮」順勢而生。相對於甬府更擅長的商務接待,大眾餐飲是截然不同的運營方式,翁擁軍另組團隊以控股方式參與管理並讓員工持股。
翁擁軍認為,一家店最理想的回收期是10個月以內、12個月以內是安全、做大眾品牌超過18個月就有風險。甬府小鮮用了不到12個月收回投資且開枝散葉。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他又推出介於甬府小鮮和甬府之間、人均500元的「甬府尊鮮」。目前,小鮮的坪效可以達到1萬元,尊鮮達到了1.2至1.4萬元(坪效指門店每平方米每月創造的收入,坪效做的越高,經營效率也就越高)。
在一個個市場縫隙中,甬府形成了自我生長的生態。「甬府是命、是主幹,小鮮和尊鮮是散出去的樹枝,它可以散得很大。」對他而言,甬府不需要做得很大,小鮮可以無限大;甬府可以不賺錢,小鮮一定要賺錢。「主幹可能沒有樹枝賺錢,但根基不可動搖,把品牌做好、產品做好,我認為就值得。」
首度回應抄襲風波
去年,甬府「開漁宴」上的一道菜,因造型與丹麥米芝蓮三星餐廳Geranium的招牌甜品幾乎一模一樣被指抄襲。面對大公報記者,翁擁軍首次回應事情原委。
引起爭議的那道菜是「蛤蜊燴絲瓜」,裝盤有一個巧克力樹枝造型。「當時我想做一個中西融合的東西」,他想在絲瓜中融入蛤蜊的鮮美,廚師嘗試了很多版本,始終達不到他想要的效果。翁擁軍親自動手演示,又讓西餐師傅考慮如何裝盤,「他們就給我說了這個樹葉。」
「我本人最反感的就是抄襲」,翁擁軍坦言做得欠妥,因為自己的孤陋寡聞,沒看過這種形式。當時他認為這個造型非常好,就拍板定下來了,事後才得知與Geranium的招牌甜品一樣。翁擁軍承認是自己錯在先,儘管不是本意,也不想發聲明做任何辯解,只想把此事作為教訓。
翁擁軍向Geranium發郵件致歉,又特意請在丹麥的朋友登門表達歉意,沒想到Geranium的主廚和老總向他發出邀請,歡迎他隨時到訪,一起探討對菜品的理解。這讓他很感動,表示有機會會去當面拜訪。
餐飲命脈在人內心
一盤鹹菜炒肉絲,是翁擁軍的最愛。寧波人說「三天不吃鹹菜湯,兩腳痠汪汪(無力)」。他想退休後開一家小麵館,一天只賣一百碗麵,「賣出天價,自己過過癮」。
翁擁軍說做餐飲不進則退,一定要有情懷。有情懷有追求,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出個人的特色。只有把產品和服務做好,利才會滾滾而來。「做餐飲,經濟上可以量力而行,情感上不能量力而行。」
都說餐飲業「門檻低」,翁擁軍加上了一句「台階高」,誰都可以進入這行,但是要做好很難。「有特色」是餐飲業最大的門檻,拿來主義無法長久。
「餐飲真不是人幹的」,翁擁軍說這一行面對了最多的職能部門,稍不留神就會前功盡棄。更多壓力來自內心,要不斷給自己施壓、不斷給自己找事。如果自己的後代不是那麼熱愛餐飲行業,翁擁軍也絕不讓他繼承,「他沒有情懷是不可以的。」
這些年翁擁軍依然在不停思考菜品。如果從記憶裏挑一道他認為好吃、甬府沒有的寧波菜,「我自己腦子要發瘋了,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我們店裏面必須要有,而且要把它做到極致。」
商業和情懷,他分得很開。
「你是個理想主義者嗎?」
「我應該是。」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