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安里人語/古蹟保育 商業與文化協調\徐佩芝

擁逾八十年歷史的中環街市,活化工程耗資逾五億,停用十八年後終於重開,吸引大批市民前往「朝聖」。市民近年日益關心本港的歷史文物,希望保留其歷史、建築及美學價值。雖然如此,主張善用土地發展的團體認為保護古舊建築物令財政遭受重大損失,難以達至經濟效益。事實上,香港在歷史建築保育表現不俗,多個項目在保育後成為熱門的打卡地點,帶動社區和本地發展。

市建局一直以創新設計活化不同歷史建築,除展現其建築風貌外,也可賦予生命力,推動經濟及文創發展。香港現時完成了多項歷史建築活化工程,包括前中區警署(現為「大館」)、前水警總區總部(現為「1881」)、旺角上海街的戰前及戰後唐樓群(現為「618上海街」)以及前北九龍裁判法院等,部分項目更獲取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雖然灣仔的藍屋未能做到商業運作模式,卻能做到「留屋留人」並注入藝術元素,新舊衝擊帶動整個社區的活力。

近年市建局在建築活化漸有起色,主要原因是拒絕以純商業考量為大前提,擺脫舊有活化模式;相反,重建策略是以本土優先,照顧社區需要,並加入文化保育,主打文創藝術路線。多個歷史建築活化工程完成後引入本地小店及初創企業,打造出一個本土品牌樂園,為舊建築迎來商機。店舖和場地也會利用獨特的主題和創新的產品吸引本地市民光顧,例如文藝工作坊、市集和寵物友善商場。大館、PMQ、饒宗頤文化館和南豐紗廠等地點吸引市民前往消費打卡,擁有可觀的客流量,此比起以古蹟招攬外地旅客來刺激經濟,向本地市民入手更為可取。

歷史保育對塑造一個地方的文化、個性及特質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香港目前的活化項目仍在探索合適的活化模式,如何令社會達至經濟可持續發展及與歷史兼容為社會賢達長遠面對的問題。雖然保育歷史建築的原意並非是達到經濟效益,但是香港鄰近地區,如台灣、日本及澳門的建築活化後能做到保育與社會發展共存,並吸引大量外地遊客參觀,為當地經濟帶來龐大收益。因此,港府及市民不應低估活化歷史建築物的成效;相反,保育對經濟也會帶來額外的益處。

(作者為安里控股董事總經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