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井水集/既要知天氣 也要接地氣\龍眠山

熱帶風暴「獅子山」遠去,留下了兩項香港紀錄──距離香港最遠的8號波及10月最大雨量,也將天文台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公眾對天文台的不滿反映在兩大「指控」:一曰「天文報」;二曰「財金天文台」。

所謂「天文報」,是諷刺天文台不是預測天氣,而變成對天氣現狀的實時報道者。周六早上天文台掛八號波,但就何時取消該風球,天文台前後作出6次修訂,令人無所適從;周五天文台掛黑雨信號,也被指太遲。有市民認為,如果一早掛出黑雨信號,全港打工仔不必返工,那麼一名女工被倒塌的建築棚架壓死的悲劇或可避免。

所謂「財金天文台」,是指周六當天沒有股市,天文台一早掛出8號波,但有市民認為當天的風力沒有想像中強,且與天文台平時掛8號波的遲疑不決判若兩人,質疑天文台掛風球夾雜了「其他因素」。更有人質疑,天文台屬科學機構,卻歸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並不合理。

其實「天意難測」,儘管天文台有超級電腦分析大氣狀況,但要捕捉瞬間萬變的天氣並作出準確的判斷,這並不容易。再說市民處在全港不同位置,對風雨的體驗各自不同,存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天文台的工作表現與市民的期望存在一段距離,天文台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或者解釋更充分一些,讓大家提前做好防災的準備。

事實上,天文台就是充當「千里眼」和「順風耳」的角色,預測風力、降雨量,讓全社會有所防範,如果預測與實情差別太大,或者變成實時播報天氣,那就失去了天文台應有的預警作用,會造成市民返工不便、經濟損失甚至生命代價。

天文台是專業機構,不僅要知「天」氣,也要接「地」氣,認真接受市民批評,改進工作質素。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