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井水集/醫護人員須有同理心\龍眠山

資深傳媒人、作家江迅近日離世,其生前「痛不欲生」但求救無援,引起家屬不滿。院方昨日同江迅家人會面,就有關質疑作解釋。院方願意與家屬溝通是好事,但能否讓家人釋懷則是另外一回事。這些年公院醫療事故層出不窮,無奇不有,嚴重挫傷市民對公院服務質素的信心,而將所有問題歸咎於醫護人手不足,這是無法令人信服的。

行醫決不止是一份職業那麼簡單,除了專業要精,道德更要高尚,否則做不好醫生。中醫及西醫的理論不同,但要求醫生以病人利益為先則並無二致。唐朝「醫聖」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提出兩個問題:一是認為醫道乃「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即勤奮好學,見識廣博;二是「見彼苦惱,若己有之」,要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發誓立願「普救含靈之苦」。說到底,就是對病人及家屬感同身受,對待病人要像自己的親人一般。

香港醫科吸收的都是精英學生,對自身專業水平一向自負,現實中道德高尚令人尊重的好醫生多的是。但無法否認的事實是,也有一些醫護不負責任,欠缺對病人及家屬的同理心、同情心。一句冰冷的「死因庭會有解釋」,寒了多少市民的心!

更有部分醫護不務正業,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因為自身有「顏色」,也以顏色劃分病人。前年黑暴期間及去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初,都有醫護人員發動及參與罷工。當醫護人員將個人政治理念置於病人權益之上,怎麼可能不出現醫療問題?

主管部門對相關醫療投訴常採取「和稀泥」態度,也一再引發「醫醫相護」的疑問。這些年來,醫管局、院方推出無數指引,結果指引變成教條式的程序正確,甚至是「擋箭牌」,非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令問題惡化。治沉疴需猛藥,特區政府必須下大決心解決公共醫療長期存在的弊端。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