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瓜園/「竹外」視角\蓬山

蘇東坡有兩句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前一句是題惠崇的《春江晚景》,後一句是和秦觀的詩來詠梅。而巧合之處在於,都用「竹外」來作層次與色彩的轉換、襯托。

桃花妖冶如飛燕,梅花高冷似昭君,而與竹子同框都相得益彰,桃花更顯嫵媚動人,梅花更增幽雅閒靜。桃紅與柳綠互搭,雖不乏生氣,但未免太嬌弱;松柏與竹、梅同屬「君子系」,然而與梅花匹配,就過於粗豪,不如竹子適度剛剛好。

詩書畫裏,竹子本身是氣場很足的「大主角」,但如果作為配角甚至友情客串,往往就令場面頓時熠熠生輝,增色不少。而且童叟無欺,老少皆宜,貧富不拘。可舉輕若重,又可舉重若輕。太沉悶的地方,如殘垣斷壁、枯枝野草,有一兩棵竹子,便如勝境;太過鮮艷之處,如桃李爭芳,但凡有一竹,便讓人不敢輕佻放肆。

不惟桃與梅,雲煙流水,小村籬落,亭台樓閣,山川星月,風雨雪霜,竹子都可百搭。所以,詩人從「竹外」視角來參看大千世界。「竹外麥煙愁漠漠,短翅啼禽飛魄魄。」(陸龜蒙)「松間野步穩,竹外飛橋轉。」(蘇軾)「夜簷靜透花間月,晝戶晴生竹外煙。」(邵雍)「太湖西岸景蕭疏,竹外山旋碧玉螺。」(唐寅)「樓閣高低嵌竹外,湖山左右赴簷前。」(李鴻章)。唐宋明清,絡繹不絕。

還有「竹外天空曉,溪頭雨自晴。」「竹外流泉繞屋鳴,田頭有水不憂晴。」「棋聲敲竹外,簾影落花間。」真是有聲有色。一枝也夠,一叢也行,密密層層如竹林竹園亦可,都各有韻致。

所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還真不是一句「凡爾賽」的客套話。竹子確有這樣的魔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