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公評世界/中美首腦視頻會晤尋求雙方和平共處之道\周德武

世界矚目的中美首腦視頻會晤歷時3個半小時。此前,西方輿論不斷降低期望值,認為這次會晤不會有具體成果,也不會發表聯合聲明,只是為當前緊張的兩國關係降降溫。但這種看法顯然過於悲觀,從會晤結束後發表的新聞稿看,「兩國元首均認為,這次會晤有利於增進雙方相互了解,增加國際社會對中美關係的正面預期,向中美兩國和世界發出了強有力信號」。拜登有關「中美關係只能搞好,不能搞砸」的表態無疑是積極的,美方領導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嘗試回答「如何搞好中美關係」這道必答題。美國主流媒體就此評論道:「這次會晤成為構築長期穩定的中美關係的開始」。

這次兩國元首視頻會晤是在中美關係處於十字路口的關鍵時刻舉行的,體現了高度的戰略性。習主席把中美關係放在百年歷史進程之中來看待。他強調,過去50年國際關係中一個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美關係恢復與發展,造福兩國和世界;未來50年,國際關係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須找到正確的相處之道。但美國是一個被選舉綁架的國家,頻繁的選舉讓政客們變得極為短視。剛剛當上總統的拜登,馬上又要面臨兩年一度的中期選舉,迫使民主黨不得不圍繞着選舉的指揮棒打轉。正因為如此,連基辛格都感嘆「美國缺少戰略」。當然政客們沒有時間思考戰略,不等於美國缺少戰略學者。但把中國當成敵人或渲染「中美衝突必然論」,這類學說給美國領導人灌輸多了,大概率會把中美關係帶偏航道,甚至出現迎頭相撞的危險。習主席坦率地告訴拜登,「一個政治家的所作所為,無論是非功過,歷史都要記上一筆。希望總統先生發揮政治領導力,推動美國對華政策回歸理性務實的軌道。」但拜登能否頂住壓力、拿出足夠的勇氣和魄力,還有很多的變數。當然,這些年來,世界大量的政治學者總是低估拜登的政治運作能力。但願這一次拜登的所作所為能與世界的普遍期待相脗合。

早在2014年,中方就提出了「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對美十四字方針。習主席這一次明確提出了處理中美關係的三原則,即「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相互尊重,首先是尊重彼此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

和平共處的基本底線是不衝突不對抗。既然美方多次提出「中美持久共存論」,作為呼應,中方這次提出「和平共處」,對共存的定義作了進一步界定,即以和平代替對抗和衝突。拜登在會談中提出,為了防止競爭變成衝突,美方認為,一是要建立「常識性的護欄」,二是以21世紀交規推進國際體系的自由﹑開放和公正性。也算是把美國「防止衝突論」進一步系統化了。

「和平共處」這個詞,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蘇聯誕生的時候就由列寧提出來了,當時的背景是「資本主義國家正想方設法把共產主義扼殺在搖籃之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如何共處成為那個時代的新課題。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先後與緬甸與印度簽訂條約,將和平共處作為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準則。斗轉星移,中國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關係變成了世界老大與老二的關係,同時也面臨兩大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國家如何相處的問題,美國強行把世界劃分為「民主」與「威權」國家,本身就是不民主的做法。這一次拜登在會晤中重申,「美方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的表態,可以視為拜登政府大半年以來對華政策全面反思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至於合作共贏這一條,絕不是簡單的、你贏我輸的零和遊戲。經濟學的「做大蛋糕論」不是學術界的杜撰,而是實實在在的道理。但這幾年,這個經被美國民粹主義者念歪了,一些人把美國今天的經濟和社會矛盾激化的原因歸咎於中國,把中國作為美國衰落的替罪羊,中美關係的下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的戰略誤判造成的。

習主席這次講得很清楚,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中國的奮鬥目標和發展的最大動力,「中國民族血液中沒有侵略他國、稱王稱霸的基因」。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沒有主動發起過一場戰爭或衝突,沒有侵佔過別國一寸土地。習主席通過美國人能聽得懂的語言,對中國發展的戰略意圖作了清晰的闡釋。如果美國不抱偏見地看待中國崛起,就不應當把中國視為威脅。

世界早已變成了「地球村」,彼此相互依存,人類太多的挑戰無法獨自應對,從氣候變化到新冠疫情等。即便是美國眼下面臨的31年以來最嚴重的通脹危機,很大程度上也是美國拋棄對華合作之路的結果。在過去幾十年間,中國大量價廉物美的商品輸往美國,在幫助美國抑制通脹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而美方不能正確看待中方的比較優勢,相反卻倒打一耙,大打貿易戰,結果自釀苦果。不過,離中期選舉投票日還有近一年時間,拜登政府現在着手調整關稅和貿易政策還來得及。

筆者注意到,白宮發表的首腦會晤新聞稿相對簡短,在一些重大敏感問題上輕描淡寫,說明拜登政府為了應對國內反華派的需要,有意避重就輕,由此可見,拜登政府如何把不搞「新冷戰」、「不與中國發生衝突」落到實處,還存在不少困難。中美關係重回正軌之道注定是不平坦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