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文藝中年/隔離的日子\輕 羽

粵語中「隔籬」是一個口語詞,指的是隔壁,例如「隔籬鄰舍」意指鄰居,「隔籬位」就是自己旁邊的座位。書面語中「隔離」卻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英文是「Quarantine」,我在二○○三年首次認識這個英文字。時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不少人都經歷過隔離的日子。有些染疫者要在醫院隔離;有些長者為免感染而被迫在安老院隔離;有些人則是為了出門而要在酒店隔離。

現在從外地高風險地區來港的人士,都要在酒店隔離十四至二十一日,經過多輪檢測確保無礙才可進入社區。這幾個星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沒有親身嘗過這種隔離日子,但看到部分友人或一些名人在網上分享隔離感受,令我產生頗多聯想。

有些人為了公務必須外遊,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卻是悶極無聊,即使外國的疫情比香港嚴峻,仍然冒着隔離的風險而遠遊。我有一位朋友在暑假前往德國旅遊兩星期,然後回港隔離兩星期才上班。也許友人覺得值,我卻難明所以他的外遊動機。另有一位二十幾年前從香港移居加拿大的朋友,以往每年都會回港探親,因為疫情這兩年都沒有回來,最近亦按捺不住,寧願在酒店隔離十四天也要回港。該友人入住市區繁華街道旁邊的高級酒店,在社交平台分享每天的食品,早午晚三餐皆不盡相同。有時其他在港的朋友會在街道上向着該友人所住房間的窗戶揮手,令友人從遙遠感受暖意。友人初時在酒店數着隔離的日子,直到末段便開始倒數「五、四、三、二、一」。完成隔離當天午夜十二時本可離開,可是友人再多住一晚,享用翌日早餐後才退房,即是總共隔離了十四天半。

退房之後,如釋重負,友人高呼「放監了」。這種豪華的「坐牢」日子,不論從消費或時間層面,並不是人人都能負擔。盼望疫情早日消退,所有人都不須經歷隔離的日子。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