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幾何時,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簡稱中大政政)可謂大專學界的明星學科,不只競爭激烈,日常上課也總擠滿旁聽的學生,當時只要畢業於中大政政學生,便有機會成為政壇明日之星。
但據中大公布今年的JUPUS收生數據顯示,政政系的收生分數竟下跌4分,而且學額亦由過去兩年近40個,急降至今年只有25個,25名新生中,只有14人將政政列為Band A志願,按年跌幅近三成,更有5人將政政系列為Band C志願。也許有人不理解這組數據有多反常,按過去兩年的情況,政政系分別有37與36個學額,全部都為Band A志願。何以短短兩年間,政政系就由昔日的「神科」跌落「神壇」?
既然現在是學生不想讀政政,那不妨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大學選科不外乎兩個因素:興趣、前途,尤其前途方面,不只學生自身,亦為家長們密切關注。但今時今日政政系學生進入求職市場,作為僱主會有何第一印象?會覺得眼前的學生是精英人才?抑或覺得對方動輒就會「抗爭」,甚至惹上官非?
2019年以來,一連串事件為中大政政貼上了不少政治標籤,例如佔領中大校園事件中,被判暴動罪成的中大學生,就包括政政系學生。此外,也有多名中大政政系校友如林卓廷、岑敖暉等涉及黑暴被捕和判刑,這班政政系學生、校友的所作所為,猶如替政政系貼一張撕不掉的負面標籤,令僱主不敢聘請中大政政系畢業生,新生則怕畢業變失業而不敢修讀。
撇除前途的問題,如果學生對政政抱有濃厚興趣,那也不礙其報名。但過去很長時間裏,政政系能提供一個好的環境予學生嗎?有建制力量的政政系舊生憶述,二十多年前的政政系,即使學生、老師之間會有不同的政治立場,但不論授課過程或學系文化,都主張多元化,歡迎不同政治取向的意見。但近年政政系的課堂卻不斷走樣,連毛孟靜之流也可以做客席講師,先不說其因涉及違法「初選」一事正被還押,但記得之前某記者會,毛孟靜因為TVB記者提到暴徒襲警,反應竟然是拍枱拒絕回應。
回歸專業方能再成「神科」
這樣的人做大學講師,有誰可以保證不會只容許某類政治觀點的回答?政政系沒有一個公平的環境作學術研究,即使是有興趣的學生,也可能因而卻步。
政政系要重返「神壇」,必須回歸專業,不只需要提供一個公正的環境供不同政治立場的學生進行研究、討論,也要重建公眾對其信心。重新審視師資、審視課程標準,勇於進行內部改革,才能令學生真正有所獲益,撕掉政政系身上的負面政治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