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普通話正音/打邊爐始於商周祭祀

  圖:中國由古到今都有吃火鍋的習慣,不單一般平民百姓愛食,連皇宮內也興盛吃火鍋,成為皇帝的宮廷菜餚。

說起火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中國的各個城市,幾乎都有自己別具一格(bié jù yī gé)的風味火鍋,而不少人也對火鍋情有獨鍾(qíng yǒu dú zhōng),認為火鍋是冬天的必備佳餚(jiā yáo)之一。火鍋也就是香港人口中俗稱的「打邊爐」,是一種將各類食材放入沸水中烹飪(pēng rèn)的飲食方式,而火鍋的湯底可以分為多種,例如麻辣湯底和清湯湯底。

烹飪的食材也多種多樣,除常見的牛羊豬肉外,不少地區也將特色的食材放入火鍋內烹煮。各色的火鍋有着自己獨有的特色與美妙的味道。那火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盛行(shèng xíng)的呢?

根據歷史的記載,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了火鍋的雛形(chú xíng)。在商周時期,有一種容器被稱為「鼎」,一般在進行祭祀(jì sì)或者典禮的時候,就要舉行一種儀式(yí shì)被稱為「鳴鐘列鼎」,古人們將牛、羊肉等食材全部放入鼎中,然後在底部生火,將鼎中的食材全部煮熟後再分食,這也就是最初的吃火鍋的形式。

元朝火鍋進入鼎盛期

後來到了秦漢時期,人們將雞肉、豬肉等放入沸水中稍煮一下的這過程,稱之謂「濯(zhuó)」,在馬王堆漢墓遣策上就有「濯雞」以及「濯豚」等相關的文字記載,這與現今的吃火鍋方式如出一轍。到了三國時期,曹丕將銅鍋分為五個,並為此取名「五熟釜」,在一口鍋中可以在不同的格子中加入不同的湯料,以此來涮煮不同的食材,這與現在川渝地區常用的「九宮格火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唐朝,當時的人們研製出了銅製的暖鍋。在1984年時,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出土了一件歷史文物,是一副契丹人在穹廬(qiōng lú)中圍着火鍋席地而坐的壁畫。根據考證,這幅畫正是遼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場景。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一書中的也有火鍋記載,他們先將兔肉切薄片,用料酒、醬油和花椒醃製(yān zhì)後,將湯煮沸後把肉片汆熟,輔佐料而食。在元代,火鍋迎來了鼎盛,社會興盛食火鍋,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現在涮(shuàn)羊肉的前身。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火鍋不再是民間的平民事物,皇宮內也興盛吃火鍋,連皇帝都喜愛火鍋,這也使得火鍋成為了宮廷菜餚。

全國火鍋店逾六十萬家

經過長久的演變,火鍋仍是大家現今所喜愛的菜餚之一,目前中國的火鍋店共有六十多萬家。除了中國外,許多國家也將火鍋進行改良,加入了自己國家特有的味道,每一種火鍋都帶有自己特殊的湯底以及食材。火鍋讓不少身處異鄉(yì xiāng)的人用最簡單的方式懷念家鄉減少鄉愁,同時也能一飽口福。

火鍋的歷史源遠流長(yuān yuán liú cháng),從古代到現代,從中國到世界,希望在接下來千千萬萬個冬季裏,都有一口暖暖的火鍋陪伴大家度過嚴寒。

GAPSK語文推廣委員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