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人物專訪/郵政署長:把握灣區電商龐大商機

跨境電子商貿近年高速發展,十年之間,香港郵政署處理的空運進出口電子商貿郵件總數量激增50%。香港郵政署長戴淑嬈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未來工作重點是帶領部門由傳統郵政業務,轉型為電子商貿。

在機場的香港郵政空郵中心將會重建,戴淑嬈說,提升郵政基建設施,有助鞏固香港的國際航空與船運樞紐地位,同時協助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在郵政業創新發展的引領區。\大公報記者 梁少儀、王亞毛

「我們要轉型,把握電子商貿發展的商機。」戴淑嬈表示,過去十年,傳統的郵件、信件量持續下跌,而且跌幅不小,電子商貿卻在高速發展,就算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航空與海運的成本不斷上升,跨境電子商貿卻持續高速發展。

現時本港所有進出口、跨境和轉口的空郵郵件,都在位於機場的香港空郵中心處理,不過,在90年代興建、投入運作至今逾23年的空郵中心,當年設施主要用於處理傳統的信件、小郵包等,未能應付現今電子商貿的需求,例如沒有冷凍鏈設施。

提升高價值貨運處理能力

「冷凍鏈服務發展有很多,例如食物、一些需要溫控的產品,可能是高質量的農產品,也有可能是藥物等,而市場亦變化很大。」戴淑嬈說,空郵中心重建後會有兩大策略性功能,第一是為促進高增值物流運輸業務作出貢獻,透過加入冷凍鏈設施,以及提供臨時存倉服務,可大大提升本港在高價值、快速運輸方面的貨運處理能力。

第二項策略性功能是有利把握大灣區機遇,透過引進現代化設施,加上與大灣區其他郵政機關合作,拓展跨境電子商貿,包括促進香港在進出口、跨境方面的郵件增長數量,配合運用智能科技及先進機器,每年可處理郵件由現時的4萬公噸,大大提升到18萬公噸。

逾半出口銷售額來自灣區

「現時郵件從內地運到香港後,會經空郵中心透過香港國際機場的航空網絡,分送到世界各地。我們希望提升空郵中心的運作效率及處理能力,並且把握大灣區商貿發展的機遇,可以幫助內地以及港澳跨境電商的業務拓展。」戴淑嬈說。

政府數據顯示,內地跨境電商的市場規模,過去十年急速擴張,有關出口及進口銷售額,分別有超過50%及20%來自大灣區,為區內物流及郵遞營運者帶來龐大商機。由於郵遞渠道的清關程序較簡易、覆蓋地域廣泛,而且收費合理,郵遞渠道仍然是派送跨境電商貨品時的主要途徑。

香港鄰近大灣區其他城市,並且與世界各地的航空聯繫優越,在地理位置上,成為支援內地跨境電商派遞的理想地點。「香港的空運網絡很強大,中國郵政早於2014年與香港郵政合作,把內地市民從海外網購郵件,經轉香港再運去內地,透過廣州的『一點清關』模式,再分散去內地其他地方」,戴淑嬈說,「反過來我們也希望,不同國家的市民或客戶透過在內地的電商代購貨品,在內地集運後,經陸路來香港,再由香港的航空網絡分散出去,我們的空郵中心可做這些貨物集散工作。」

戴淑嬈表示,國家郵政局去年發表《關於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郵政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包括提出構建一個暢通高效的寄遞網絡,為郵政業發展帶來機遇。香港郵政一直積極參與大灣區郵政業發展的討論,全力支持建立大灣區成為國家在郵政業方面創新發展的引領區及帶動郵政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我們希望做出貢獻,香港郵政除了發展本地業務之外,在國家的策略發展方面,希望可以與大灣區其他郵政機關加緊合作,大家互利共贏,共同合作建設大灣區郵政業務的發展。」戴淑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