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井水集/修訂地契的啟示\龍眠山

一子走對,滿盤皆活。這個圍棋術語,對解決香港的「拓土建屋」難題同樣適用。

地政總署署長黎志華告訴大公報,通過修訂地契,2021財政年度有1萬3千個私樓單位供應,佔整個私樓供應的七成。對比過去三年來自修改地契的單位只有3千個左右,可謂進步巨大。展望未來幾年,來自修改地契的單位供應更加可觀。

為何修訂地契可以大幅增加單位供應?秘密在於,政府採用了標準金額補地價的方法。現時新界地區有不少農地,但基本上荒廢,變身貨倉等用途,過去政府和業主討論改地契及補地價,業主為爭取最佳利益,不斷討價還價,導致效率低下。但採用標準金額補地價後,只消掏出計算器,就知道補地價是多少。政府和業主之間不必再爭拗,改地契進度加快,土地供應自然就多。

標準金額補地價的方法最早在舊式工廈改建時推出,效果不錯,後來擴大到新界土地。反過來說,香港過去拓土阻力重重,癥結不是沒有土地可用,而是受制於各種舊制度、舊思維以及繁瑣的程序,可以說是「作繭自縛」。

舊制度、舊契約是在過去特定時空下產生的,當時也許是合適的做法,如今情況已變,固有的那一套程序也就不合時宜,需要與時俱進。

其實特區政府在拓土方面還需要大力拆牆鬆綁,簡化程序。比如公眾諮詢是必經的程序,過去是反反覆覆,遇到不同意見,往往要諮詢5至6輪,每次耗費數個月,拓土自然寸步難行;還有就是老舊大廈的強拍門檻,只要適當放寬,就可以加快重建的速度;新界還有幅員可觀的祖堂地,只要改地契,就能地盡其用,變成發展項目。

想法一通,樣樣皆通;思維一變,一切都變。只要特區政府大膽改革,解決住房問題不是夢。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