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關於人類未來的跨學科對話

  圖:山中伸彌、羽生善治著,丁丁蟲譯《人類的未來,AI的未來》(上海譯文出版社,2022年)

《人類的未來,AI的未來》是一部對話集。參與對話的兩人,一位是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山中伸彌,另一位是獲得「永世七冠」稱號的日本將棋棋士羽生善治。「永世七冠」是將棋史上前所未有的榮譽。諾貝爾獎也是世界頂級獎項。山中和羽生的這次對話,可謂真正的跨學科高端交流,帶給人許多啟發。

剛看到書名時,我心中一動,猛地意識到,人類的未來不一定是AI,但已不可避免地和它綁在一起了。這幾年,AI發展迅猛,對生活的影響日益深入,我們雖對此感同身受,但一想到「我們」和「他們」的未來不但相融而且互相制約,還是有些吃驚和不安。

AI的長處與短板

本書兩位對話人雖都不是AI的專業研究者,但書中提到了許多AI領域廣受關注的話題,比如,AI會造成哪些職業消失,AI能否在創造性上替代人類,AI能否代替人腦等。這些話題時下廣受關注。兩位對話者相對於AI而言的「外部」視角,反而使他們的思考更易引起讀者共鳴。

山中從醫學角度敏銳地提出,AI只能是「好員工」,人類才能擔任「決策者」。他舉例說,對於一個癌症晚期的病人,AI基於邏輯可能會發現,不管怎麼治療,99.9%不會有效,應停止治療。但患者本人或家屬可能都會堅持到最後。當然,AI繼續進化,或許也能提供個性化選項,但這意味着個體數據的大量積累,又將帶來一系列技術和倫理問題。再如,AI輔助科學家搞科研時,可能會計算出某項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僅為0.1%。而科學史一再證明,許多重要科學成就的取得,恰因為對這一點幾乎要被AI忽略的可能性的堅持。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對未知領域的「無知」或「茫然」,幫助我們不斷向未來挺進。

羽生肯定了技術進步對棋藝的促進作用。他認為,互聯網為棋手練習提供了更多機會。「以前如果住得比較偏僻,就很難找到對局的對手,而有了網絡,不管在哪裏都能下棋。城市和農村的地理障礙從此消失,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有了豐富的對局經驗。」將棋軟件的發展,預計也會帶來相似的變化。更重要的是,AI的發展已使它不再停留於從人類已有經驗中選擇最佳方案,下出了許多沒有人下過的新手,阿爾法狗戰勝人類棋手,靠的正是這招。不過,在羽生看來,軟件的「創新」和人類的創造有明顯差異。因為,人類天生喜歡意外,喜歡莫名其妙的可能性,而AI對此無法預測。

由此,兩人都強調了「感覺」的重要性。山中介紹,在成功製作iPS細胞的過程中,從二十四個基因中找到了初始化細胞所必需的四個基因的組合,秘訣就在於「感覺」,即「這個基因很可疑」「這個基因絕對要試一試」的想法。這是AI無法做到的。在羽生的將棋世界,實戰主要也是靠直覺,棋手平時讀棋,訓練大局觀,培養第六感,目的也在於此。羽生說,「空白」是靈感的催生劑。「創意、想法、靈感的獲得,既有經歷了千錘百煉終於想出來的情況,也有稍微留一點空白,也就是從深思熟慮中抽離出來之後,在隱約中突然想到的情況,就像是沉睡的東西突然甦醒過來一樣。」這讓我深有感觸。當前,AI在文藝領域大顯身手,會作曲、寫新聞稿、寫詩,但如書中所言,無法寫出村上春樹式的小說,因為AI是用數學式的方法處理語言,擅長在數據處理基礎上,找到最優組合,卻缺乏人類的審美能力。

顯然,山中和羽生是在人類延長線而非替代品的意義上看待AI的。如書中所說,我們每天離不開的智能手機,其實是「外接智能」。「如果出現了能將IQ500、1000的人工智能做成便攜工具的技術,不管是裝在體外還是植入體內,我想恐怕沒有人會不用它」,「如果人類一直隨身帶着那種工具,用它去理解各種事物,那麼IQ100的人類,大概會深有感觸地說:『IQ500是這樣的呀!』」

「人類」邊界的模糊

當AI成為人類的「器官」,人類和機器的邊界會變得模糊。有意思的是,醫學的進展也從另一側面抵達這裏。這顯示出兩位對話人的殊途同歸。山中的研究涉及器官再造。他說了一件讓人驚訝的事:百歲左右的老人身體裏的造血幹細胞只有2個。當然,通過骨髓移植、心臟移植,以及人工關節置換,都可以實現「以舊換新」,大腦換起來比較麻煩,但也不是不能預期,不過,連大腦都換了,還是原先的人嗎?

笛卡爾式的「我思故我在」論斷或王陽明式的「山中之花」命題,或許都有些極端。不過,我們的一切思想觀念、情感心理,確實都來自依附於身體的感官。極而言之,外部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卻因被體驗而對個體產生意義,體驗的基礎則是身體,所謂人類的悲歡不能相通,根本上是因為身體無法互相代入。當身體的部分可以被置換、替代,人體與生俱來和人工製造的部分變得難以區分,我還是我嗎?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嗎?這樣的結局,究竟是身體的擴充還是身體消失?進入此境的人是從有限邁向了無限以至於永恆,還是墮入了萬劫不復的絕境?

我以為,這是本書最內核的問題,也是關乎人類命運的大哉問。對此,羽生的態度基本還是樂觀積極的。他提出,牛津大學的人類未來研究所曾在2015年指出「威脅文明的12種風險」,人工智能也在其中。然而,AI技術的進步,說不定會幫助我們解決其他11種風險,這是其潛力所在,但也取決於人類的選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