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善冶若水/功課與工作紙\胡恩威

「功課」的內涵,既要有「課」,也要「練功」。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香港學校出現了「工作紙」這個名詞,翻譯自英文Worksheet。為什麼功課會自貶為工作紙?

工作紙只是一張紙,功課是一門課,需要長時間去練習。有人會說:不應該執著於這個字眼。然而,有些傳統就必須執著,尤其是用字不當就容易引起誤會。例如,以前有練習簿和功課冊,現在都變成「功課紙」,變成了一張一張紙。這樣的用詞,也許反映了香港教育政策的特色:西方用什麼字就用什麼字。也正如西方在推動STEAM,香港又跟風。但STEAM的本質其實是數理化,不過西方用了一個比較活潑生動的詞彙去形容,背後還是以數學為本。

Engineering(工程學)涵蓋化學工程、生物工程、物理工程,在西方算是一種進化。那麼香港教育的水平能夠跟得上嗎?如果到頭來變成買平板電腦、手機等一大堆器材,學生的數理化基礎不穩,怎麼能學好呢?

STEAM代表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Mathematics,但在香港就變成STEM,沒有Art。為什麼要把Art拿走?在我看來,Art才是靈魂,因為Art是創意,沒有它,其他四項根本不能成立。再回說功課變成工作紙,本身是低貶了學習。若學習這一過程變成只是一張紙,就失去它背後每一個文字產生的思想深度。因此我們需要文字,四書五經中的每一個用字都有其深意,不可以隨便刪減。

香港自回歸祖國以來,「中文英文化」的現象更甚。整個社會的語文水平都有所下降。有些朋友反對用粵語教中文,我反而認為粵語是古語,若用來教唐詩宋詞、唸四書五經都讀得通。粵語和普通話並行,這對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有好處的。粵語本來就是中國語言的一部分。

如今,有些港人的言語低俗,部分是過去低俗傳媒獨大產生的惡果。可惜當時沒有及時遏制。在中文教育上,亦沒有以粵語教古文、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從而提升學生吸收中國文化的基礎。這些中國文化的基礎與語言和文字相關,不少人卻常認為傳統代表落後,但傳統蘊含着很多創新的可能性,只待我們去開發。

今天科技發達,傳統文化更是紓緩了科技帶給社會的壓力。像佛學與道家的一些思想,其實是對社會發展有建設性的作用。香港的中文課程無疑要改革,從幼兒、小學開始,首先多教唐詩宋詞等優秀中國文化。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