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竹門日語/猶抱琵琶半遮面\簡嘉明

若非特首以讓市民看到她的面部表情來解釋不戴口罩出席記者會的原因,我已忘了人與人的溝通,有察顏觀色的需要。畢竟香港曾經歷SARS一役,市民自律戴口罩外出的程度可說國際上數一數二,兩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習慣了見人猶抱琵琶半遮面,洗不洗臉、化不化妝都不重要了,反正口罩上讓人眼花繚亂的色彩圖案,已教人審美疲勞。

曾長時間接受演說訓練,也有教授說話、朗誦及辯論經驗的我,想聊聊說話表情這回事。人臉簡單劃分,一是上與下,一是左或右,皮下是肌肉、血管、神經線,除非面癱或中風,否則表情是受我們的情緒思想直接影響的。故此,開心時嘴角上揚、困惱時愁眉深鎖、懷疑時蹙起眉目,都是自然反應。演說時為投入內容、吸引受眾與增加說服力,就要練習表情與情緒的配合,既能適度誇張,也要收放自如,並配合現場環境氣氛及受眾反應隨機應變調節。此外,面部有不同肌理組織,會互相牽連配合,所以笑的時候除雙唇張開,兩頰也會同時上移;憤怒時瞪大眼睛,又會因血壓上升滿面通紅繃緊。技巧數之不盡,皆可經練習控制,演員歌手、讀心專家、領袖人物甚或騙徒老千都會鑽研這門學問。一般人只會不自覺隨思想流露神情,是否皮笑肉不笑地有所隱瞞、有沒有打肉毒桿菌,其實都看得出來。

戴着口罩有礙人際溝通,但下半臉被擋又不至於不能表情達意,因為我們還可觀察眉頭眼額,還有聲音語調。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看來戴口罩的生活仍有漫漫長路,為有效與人溝通,不妨練習在蒙着半臉時的說話技巧,內容簡潔精準、語調咬字正確清晰,讓人明白自己的想法意見,也可留意怎樣透過鼻樑以上範圍察顏觀色,避免踩到別人的尾巴。至於公眾場合演說,戴口罩為己為人,還是謹慎防疫為妙。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