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逸葉知秋/香港恐面臨高通脹考驗\宏觀資本首席執行官韓逸秋

  圖:香港過去一年CPI在2%附近徘徊,遠低於經合組織國家平均5.6%的水平。\中新社

在美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高達7%之際,拜登周一的記者會上洩露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更多的通脹是偉大的資產……」時值市場擔憂聯儲局連續加息和縮表控制通脹,作為全球最大債務人無意說出這句話,恐將影響深遠。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過去一年CPI仍在2%附近徘徊,遠低於經合組織國家平均5.6%的水平。一部分是因為疫情封鎖導致消費無力和市道慘淡,一部分是源於內地較低CPI的傳導。但疫情導致的空運收緊會將不斷推升本港新鮮食材、藥品和電子產品價格,而本月市面上的公共事業、服務業和零售加價潮恐怕也只是個開始。過去短短三個月中,有心人會發現麥當勞27元的香辣雞腿堡套餐已變成41元,12元的麥炸雞已經變成18元,加幅高達50%。而這只是眾多零售和服務加價的冰山一角。

如果Omicron這波疫情迅速過去,兩地通關最終落實,那麼外需恢復之下零售市道將回歸常態。至於內地的低通脹,從歷史來看只能部分影響香港CPI,大多數時候香港CPI是介於中美CPI的中間區域,而內地今年刺激經濟政策也必會部分外溢到香港的資本和消費市場,香港CPI一季度或超3%。

即便排除惡性通脹場景,「地緣政治衝擊+拜登政府對通脹的綏靖態度+兩地通關+新冠大流行告一段落」等因素疊加,很可能為香港帶來一段高通脹年月,這會讓很多習慣了通縮環境的社會基層難以承受。事實上,過去一年,基層市民生活因為燃氣水電和食物的大幅漲價而日趨艱難。即使考慮到公屋政策讓通脹數據失真,未來兩三年仍有機會看到香港CPI達到5%以上水平。

關於推動通脹的原因眾說紛紜,白宮一口咬定是供應鏈,歐洲認為是能源危機,至於一路寬鬆的聯儲局則很無辜地把「暫時性通脹」字眼去掉了,這標誌着通脹長期化已成事實。而不斷美化通脹之名,甚至稱其為偉大的資產,掩蓋了很多深層次問題,比如市場普遍忽視了勞動力供應的長期不足。

世衞組織(WHO)預計新冠長期化的病患高達10%至20%,同時又預計絕大多數人都會感染新冠。這就意味着,新冠對於全球勞動力的長期影響已經無法忽略。新冠感染高風險首當其衝的就是在體力勞動崗位前線的人口,再加上頂級醫學刊物論文已證實30%至87%的新冠患者會有輕重不一的後遺症(腦霧、易疲倦、認知障礙、運動能力下降),這使得本已中老年化的全球藍領勞動力供應大幅萎縮。而新冠造成的人口萎縮和新世代不願從事藍領工作的傾向,將加劇加深這個趨勢。

發展中國家普遍受制於人口萎縮、疫情和嚴格抗疫政策而不能有效產出,而發達國家「食者眾而生者寡」,藍領工資勢必大幅上漲,這就會開啟工資通脹循環,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戰亂甚至會更加惡化。

如今發達國家面對兩大悖論,一是拜登政府大基建和環保減碳並舉,一是聯儲局揚言連續加息和作勢縮表。基建的鋼鐵水泥和自動化機械都需大量耗能,與環保減碳更是南轅北轍。大基建與環保減碳的共同之處是需要大量花錢,這就決定了美國要繼續大規模舉債推動經濟,這讓聯儲局陷入了保持信用作通脹鬥士,還是捍衛美元美債信用的兩難。

所謂一年加息四次甚至五次的說法,很可能在玩降低市場預期,美聯儲實際加息進程也許緩慢猶豫,因為大幅加息和縮表很容易會戳破美國債務泡沫屬於政治自殺。美國盈透證券創始人近期就一針見血指出,美聯儲大幅提高利率幾乎不可能,天量債務的舉債償債成本將壓垮美元。

拜登讓鮑威爾連任隱含的政治意義在於,「維持不好你自己弄出的局面就準備背鍋」,而讓美元美債走上恆大式的「高息+大舉債務擴張」路線顯然不是可行選項。因此與其相信聯儲局會連續大手筆加息與縮表,還不如評估一下美元貶值前景,美債技術性違約或重組的可能性。

在聯繫匯率制度下,美元大幅貶值必造成本港通脹失控,這是香港管治者需要做出應對預案的大概率事件。但與發達市場對通脹掛鈎債券(TIPs)的需求火爆迥異,香港市場的態度極度冷淡,不知是通縮太久市場堅信香港可以免疫於全球通脹,還是流動性緊張導致市場不問價拋售。在資本市場風雨飄搖之時,iBond顯然比利息幾乎為零的本地銀行存款回報好、風險小,對機構而言是不錯的現金管理和套利品種。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