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人與歲月/中國人的年節\凡心

過幾天就是農曆新年了。香港最近Omicron疫情吃緊,政府也加強加嚴了防疫措施,但市面上年味還是一日濃似一日。

到銀行提取新幣封「利是」的人早排成了「龍」,家附近的攤舖也擺出了瓜子、花生、糖果等過年小吃。這些內地產品價錢不貴,二十元就能買一盒味道不錯的綠豆餅或栗蓉餅,其他如芝麻糖、花生糖等獨立包裝的糖果,也就賣二十八元一磅。

有些賣菜、賣中藥、賣衣服的攤檔,一改生意賣起了年花。政府因疫情取消了維園的花市,年花變得難求。這些攤檔搖身一變,改賣蘭花、水仙、柑橘等應節花果,真佩服港人的腦子夠靈,轉身夠快。

中國人歷史上常受到戰爭、天災、動亂的裹脅,但不論時勢如何險惡,都無阻人間年節的喜慶:過節禮儀該有的還有,過節食物也盡可能備齊。想起年輕時曾在內地農村工作,那時農民生活貧苦,但逢年過節,都必殺雞宰魚。就是二十四個節令,也要做些糯米糍祈求風調雨順。糯米糍只是用蕉葉承托一砣拌了砂糖的糯米粉蒸熟,但大人小孩都吃得高高興興、津津有味。他們說,不趁年節時令吃些好的沖喜,日子的苦累就看不到頭了。這種苦中作樂、自我調整的過節概念,體現了中國人從不放棄生活的韌性與耐心,反映出國人樂觀的性格,也表現了嚮往、追求美好生活的人類共性。

我父母作風新派,但農曆新年也過得認真。小時母親會着保姆領着我們兄妹大掃除,年三十也會率我們鋪開陣勢炸些油角蛋散。在忙碌中大家吵吵鬧鬧,實是一種家庭團聚的快樂。現在生活質素提高,要吃好的未必要擠在新年那幾天。但我還是決定效法父母備些年貨,封些「利是」,按傳統為香港和家人祈福求安,延續中國人對幸福美好的嚮往。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