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持續擴散,隔離檢疫及治療設施不堪負荷,按過去數日染疫人數推算,現時累計有逾萬名染疫者滯留社區,增加了社區播疫風險。
有立法會議員和團體提議,改裝已納入重建的樓宇,例如位於筲箕灣的明華大廈F至J座,以及徵用即將落成、位於屯門的菁田邨及和田邨,用作隔離設施。\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本港昨日新增2071宗確診個案,初步陽性個案更破紀錄高達4500宗,累計過去數日染疫但未獲安排送醫院個案,現時滯留社區的染疫者料高達10900人,由於不少個案患者與家人同住,目前隔離治療及檢疫設施數量需求以數萬計。
外傭女僱主留家意識模糊
「我就快瘋喇!」外傭僱主林先生嘆氣說。《大公報》連日跟進林先生的個案,他的外傭染疫後,「居家隔離」近一星期才獲送檢疫,其妻和兩名分別六歲和九歲的女兒亦相繼染疫,妻子的意識開始模糊,但政府人員昨日通知,暫時只可安排其妻送往亞洲博覽館,「如果接我太太先,獨留兩個確診兒童在家?我可以點樣?叫他們再等?」
隔離檢疫設施不足,有確診者家庭隨時一人中招導致全家染疫,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日前表示,正在加大社區上的隔離設施,當中包括尋找更多酒店、租用更多亞洲博覽館場地等,甚至研究「會否再看看屋邨」,即仿效疫情初期徵用火炭駿洋邨的方法,以新落成的屋邨作隔離設施。
據了解,政府正考慮將位於屯門的菁田邨及和田邨,暫時用作隔離設施。兩個屋邨暫定於三月至六月期間落成,涉及九幢非標準型大廈,合共可提供9415個單位。
代表中小企建築商的「承建商授權簽署人協會」建議政府,將已納入重建項目的樓宇用作隔離設施,有關住宅正等待清拆,仍然有去水系統及電力供應,只需移走室內雜物並清潔房間,即可供短暫使用,優點是「最快可以用、又低成本」。
議員:酒店舊樓皆可行
協會舉例,位於筲箕灣的明華大廈(F至J座)、白田邨(9至11和13座)及石籬邨等,只要簡單改裝即可舊廈重生,讓密切接觸者入住,減少受感染風險,同時阻止病毒繼續在社區大規模擴散。
房委會回覆查詢表示,如政府考慮疫情情況後,認為有需要以未入伙公共屋邨作為檢疫設施,會在可行情況下盡力配合。房協表示,有關利用待重建屋邨作檢疫設施的建議,須考慮相關配套可行性,以及對鄰近居民和項目工程的影響,政府部門未有聯絡房協商討,但如果政府認為有確實需要,會在可行情況下盡力配合。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認為,「居家隔離」策略在防疫角度並不理想,建議政府接納各界建議,徵用更多檢疫設施,早前不少檢疫酒店已經公開表明,願意接收病徵輕微新冠患者,改裝重建樓宇和徵用即將落成公屋,也是可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