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成長共鳴/《熊抱青春記》直面真實自我

  圖:《熊抱青春記》日前上線全球Disney+。

小女孩大多會有一隻陪伴她們童年的熊公仔,但如果是自己變身紅熊貓,事情會不會就不那麼可愛?日前,由華裔女導演石之予拍攝的動畫電影《熊抱青春記》(內地譯《青春變形記》)上線全球Disney+,雖是一部動畫電影,但藉影片中小女孩的成長經驗,折射的家庭代際衝突、少女青春期煩惱、衝破自我等話題,令廣大中國觀眾也產生了強烈共鳴,想到了那個一直渴望獲得母親認可的自己。\劉 毅

華人導演在國際影壇多次探討中國家庭故事,早些年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李安的「家庭三部曲」,落力講述中西文化、新舊觀念衝突等議題;而到了石之予,她曾於二○一八年製作八分多鐘的動畫短片《包寶寶》,反映空巢母親的孤獨,如今再拍《熊抱青春記》,則是以一個青春期小女孩的視角,審視中國式家庭環境下,母親是否真的要時刻管住女兒?女兒可否勇敢做自己?

雖然是一部動畫電影,但《熊抱青春記》的受眾卻很廣泛,片中保護過度的母親、焦慮且叛逆的青春期小女孩、複雜矛盾的母女關係、海外新移民面對的文化融合,都直擊觀眾痛點。而這些也是導演石之予成長期間的真實感受。

此前的青春題材電影,大多講少年苦痛,但這部電影並非「為賦新詞強說愁」,十三歲少女李美蓮(Meilin Lee,又名美美)背景普通,只想做媽媽眼中的乖乖女。她的青春期煩惱也很普通,只是開始有了喜歡的男孩子,想去看一場音樂會。但一切都被家族遺傳女性會在一定年齡變身紅熊貓的事情打破了,不過好在美美並不似《變形記》男主人公一般,她還是可以恢復原本的容貌,只要可以控制好內心的情緒。隨後,美美逐漸從抗拒這一變化,到接納這一變化,再到欣喜於這一變化。

往往,電影工作者總在困惑如何展示青春期的衝動,性成了一種諱莫如深。特別是相比較意大利電影《真愛伴我行》揭示男性青春期的情動,女性的青春期恍若變得更不知如何提起,更不要說在動畫電影的世界。但《熊抱青春記》則罕見地以動畫電影形式講述女性青春期經歷,譬如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開始發現自己情緒上的改變等等。

女性自我意識的建立

電影中美美第一次變身紅熊貓,母親以為她開始了初潮,且身體變作紅熊貓只遺傳美蓮家女性,這種刻畫很巧妙,也很容易令觀眾想到紅熊貓正象徵少女青春期的開始,且之後的一系列變化亦是女孩子逐漸接受自己成長的過程。不僅如此,美美想着漂亮的美男魚主動變身紅熊貓,也說明了這種變化令她情竇初開。

不過,在之後的敘事中,紅熊貓的另一個指代是不完美、有缺陷的自我,其實亦體現女性在成長階段審視自我的矛盾心理,特別是當這種差異,出現在母女關係當中,一面是「望女成鳳的母親」,一面是渴望追求內心所想的自己。面對艱難抉擇,特別當母親質問美美和朋友究竟是誰主張以變身紅熊貓賺取音樂會門票錢一事時,美美思考一番後,還是否認了是自己的主意,由此可觀她依然是一個渴望被母親認可、將母親不喜歡一面收起的心態。

這種母女羈絆,成為了推動電影戲劇衝突的主要動力,也十分帶有中國式家庭特色。美美母親是典型的中國母親,她希望女兒循規蹈矩,不要做超出家族規定的事,看不得女兒的叛逆,過度保護女兒,以至於她不相信女兒真的能控制紅熊貓的變身力量,從而限制她去聽音樂會。

互為鏡像的母女關係

如果只是抗議母親對自己的諸多要求,《熊抱青春記》並不能帶來更多啟發,相反石之予呈現的母女二人其實是「互為鏡像」的關係,她們曾經一度畏懼母親,且都打算按照家族要求封印紅熊貓,這也說明如同家族基因一樣的傳承遠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但影片最終回歸了和解的溫情,雖有些理想化,還是提出了只有互換角度感受對方內心才是解決衝突的通途──女兒最終敢於直面真實的自我。母親也收穫了成長,不再壓抑自我,不僅接受了女兒的不完美,更學會了放手,特別是祖先竹林對女兒說的那句「事實上,你飛愈高,我愈自豪」為母女二人互相撕扯、又互為牽掛的親情關係,做了美好的收尾。

作為生活在加拿大的華人女導演,石之予將自己的親身感受投射在光影世界,且耳聞目睹華人在西方人世界的生存景況,今次她有了表達自身中國文化的自信,譬如充滿中國神話色彩的紅熊貓傳說、擁有諸多遊客的祠堂、祖先畫像的漢服元素等,美美身邊西方人對於其變身充滿中國文化元素紅熊貓的欣賞和喜愛,無不彰顯中西文化不再割裂,而是能夠進一步融合。尤其是封印儀式一節,最終拯救魔化母親的聲音是中國古老音樂加上西方男團流行風,說明只有兼容才能解決分歧。

石之予曾憑《包寶寶》獲得二○一九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今次《熊抱青春記》動畫技藝亦不遑多讓,鮮嫩翠綠的蔬菜、動感十足的青椒臘肉,配上浪漫唯美的動畫畫風,令人感到就算是看一部動畫電影,也能擁有的真實質感。

最後,筆者認為《熊抱青春記》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於其宣揚的是普世的價值觀,不論是人與人之間,抑或是兩種文化之間,包容與理解才是解決爭端的唯一方式。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