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墟里/讀心\葉歌

和他人打交道時,我們總會有意無意地揣測對方用意。美國心理學家Liane Young指出,對別人視角的理解、體會是一種了不起的認知能力,人一般要到五歲才慢慢學會。三歲以下的幼兒都是「自我中心」者,無法領會別人的心意。「讀心」能幫我們分辨敵我,判斷善惡,量刑定罪。善解人意能讓我們生活順利,討人喜歡。不過,我們的「讀心術」並不總是準確、有效,有時可能謬誤叢生。而錯判用意也許會造成致命結果。如,美國警員看到黑人男子伸手入袋,曾馬上聯想到對方要拿出武器而不是手機,於是開槍射擊,殺害無辜。

同一事件,新資訊會帶來新結論。二○○一年「九一一」事件發生,第一架飛機撞上紐約世界貿易中心時,旁觀者起初以為是飛行事故。直到第二架飛機撞樓,大家才恍然大悟這是恐怖襲擊。更重要的是,先入之見會讓我們對實施者的用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同樣的行為,至愛親朋實施,我們會往好處想,不願相信對方出於惡意。但對陌生人或敵人,我們就不會那麼寬宏大量了。

心理學家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凡事往好處想會讓人際交流更順暢,自己心情更美好。但疫情增加了「讀心」的難度。如,在美國看到別人戴口罩,你會想什麼?覺得此人免疫系統有缺陷,家裏有還沒打疫苗的孩子,所以謹慎防疫?還是認為戴口罩是「左派」自由主義者侵犯人權的象徵?敵我分明的情境中,雙方通常都會有意曲解,把好意歸為己方人馬,惡意加諸對方身上。牽涉到政治立場,相互「預設好意」大概更是難以完成的任務。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