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你記得多做運動,吃多點東西,知道嗎?」簡單的叮囑,40分鐘的閒話家常,已是這對母女疫情兩年來最奢侈的相聚時光。
安老院舍在第五波疫下淪為重災區,禁止探訪超過四個月,昨日恢復有限度探訪,李女士下班便立即趕往探望媽媽,再次握着媽媽的手。回想過去一段日子,日日提心吊膽,擔心媽媽會在院舍染疫,李女士眼泛淚光:「我無法接受失去媽媽!」
近日社區再次出現零星的小型爆發。院舍業界呼籲,市民不要鬆懈,必須堅持防疫,大眾生活才能早日復常。\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文) 林少權(圖)
李女士的媽媽曾婆婆住在葵芳一間院舍,兩年來,除了趁媽媽到醫院覆診時見見面,李女士幾乎沒有和媽媽坐在一起聊天,「覆診基本就是匆匆忙忙帶她去醫院,看完醫生就送回院舍,而且看醫生的心情多少有點緊張,也有職員陪同,只能多看兩眼,說不上兩句話。」由今年1月中起,第五波疫情嚴峻,社會福利署禁止安老及殘疾人士院舍的非公務或體恤探訪,兩母女就更難見面。
昨日院舍恢復有限度探訪,終於可以再探望媽媽,李女士近幾晚興奮得難以入眠,昨日一下班,就帶着媽媽喜歡吃的紅豆沙來到院舍。
媽媽忘了 女兒要「自我介紹」
40分鐘的探訪,李女士一直握着媽媽的手,不時抱抱媽媽。疫情下,院舍有提供視像對話,但已年屆90歲高齡的曾婆婆,看不清,也無法觸摸,對着熒幕自然也沒什麼反應,「媽媽你記得多做點運動,吃多點東西知道嗎?」簡單的叮囑無比溫柔。40分鐘眨眼間便過去,李女士捨不得離開,推着媽媽的輪椅,慢慢送她離開探訪區,然後目送護工將媽媽推進去。
曾婆婆患有腦退化症,由於病情漸差,不時走失在街頭,2018年起入住安老院。疫情前,李女士每天到安老院看望媽媽,帶她去吃下午茶,但疫情爆發以來,探訪愈來愈困難,長時間不能相見,曾婆婆漸漸忘記了女兒,每次探訪,李女士都要重新自我介紹,說上半天,婆婆才想起是女兒。
「希望中秋節帶她去看看兒孫」
回望第五波疫情,李女士說,幾乎每天都提心吊膽,害怕突然收到院舍來電說媽媽出事,「每逢過時過節,倍感思念。一想到媽媽自己一個在院舍,疫情又如此嚴峻,就會擔心得哭了,我無法接受失去媽媽,但這波疫情下,這是隨時可能發生的事。」說着兩年來內心的折騰,她雙眼濕潤起來。
近日疫情緩和,她最希望社會大眾能夠堅守着防線,讓疫情不要再爆發,兩母女能有多些相聚時間,「最希望在中秋節帶媽媽去看看兒孫,帶她去酒樓飲茶,吃她最喜歡的蝦餃和燒賣。」
堅持抗疫 大眾生活早日復常
安老院負責人、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李輝表示,很多院友已經數月未見家人,非常想念。她認為院舍得以恢復探訪安排,是社會各界齊心抗疫的成果,得來不易,但近日社區再次出現小型爆發群組,她希望大眾對防疫切勿掉以輕心,否則一旦疫情復燃,將導致無數家庭再次無法團聚。
院舍有限度探訪安排接種疫苗與檢測規定(詳見表),李輝說,其院舍每天只能安排最多十個家屬探訪,首周末探訪人數已接近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