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法政新思/建立青年人才培養長效模式\楊曉楠、呂孟澤

日前,香港特區第六任行政長官選舉圓滿完成,李家超高票當選為新一任行政長官人選。本場選舉是完善選制後三場重要選舉的最後一場,在香港特區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後,特區將開啟良政善治的新局面。近年來,受疫情等影響,香港經濟低迷,各方也寄望新特首能在任期內凝聚社會共識,提升管治效能,讓香港整裝再發。李家超在競選政綱中將青年發展作為四個綱領之一,明確要增加青年上流機會。青年人才的培養不僅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政府良好管治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引導青年政治人才落地基層

李家超在競選政綱中探討的青年問題更多是社會層面中的青年階層,本文更多是在良政善治的背景下談論作為青年政治人才的培養。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下,作為政治人才的青年首先要認同和熱愛國家,擁護「一國兩制」,才能在未來加入特區的管治團隊。以往,部分香港青年對國家意識比較單薄,身份認同出現偏差,成為政治糾紛的犧牲品。出現青年發展問題的原因是比較複雜的,本地社會階層分化、青年上升空間受窒、國民教育不足、社會部分媒體偏激化影響等因素,將青年對政府施政的不滿轉化為對國家認同的反向回饋。作為政府未來管治團隊的儲備力量,在培養青年政治人才參政議政能力的同時,必須強化國家認同教育,拓寬愛國主義教育途徑,引導鼓勵香港青年群體了解國家和民族歷史,樹立愛國意識。

青年人才的培養模式當然是多樣的,受各個地區政治架構、文化、歷史等因素影響。香港政治人才培養傳統方式是進入政府作為公務員,隨着經驗積累,最終成為政治決策官員,即港英政府下的「政務官」模式。但受制於公務員政治中立原則、強調專業素養等規限,青年人才在長期的政府工作中,政治動員能力和創造性會受到影響。其後,主要官員問責制引入。很多人將政治委任制視為香港政治人才培養的「旋轉門」,體制外的人才可進可出,提供政治人才培養平台,同時也為政府選拔適當人才留有空間。然而,這種「旋轉門」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旋轉門」又有所不同。如在美國總統制下,所吸納的人才可能已在政黨政治中積累豐富經驗,代表的社會階層更具有多樣性,總統在選舉獲勝後的任命自主權更大。但之前香港的政治委任官員更多從政府機構中選拔,長效性培養不顯著,更側重於特首對主要官員使用上的決定權以及政府問責性的建設,而對青年政治人才培養來說收效並不明顯。

香港的特殊背景與實際情況決定了這種西式的「旋轉門」難以直接適用,至少需要進行重大改良。在港英管治時期,香港的政黨政治長期無法得到健康發展。之後基本法和行政長官的選舉模式以政治中立為原則,劃定了特區政府與本地政治組織的制度界限,使得香港的政黨政治長期難以成為培養青年政治人才的理想場域。

在新選制落實之後,原有的政治譜系割裂問題在未來的特區政權架構中已經得到解決。解決過度政治化問題的政黨政治,可能會給青年政治人才培養帶來新的契機,引導青年政治人才落地基層,更好吸收和回饋社會訴求,在實踐中培養解決政治問題的能力。在這一背景下,可以考慮進一步的政治委任制改革,鼓勵青年政治人才進入政治場域,同時也完善其退出機制,使其付出與回饋更合理、成比例,增強其進入「旋轉門」的意願。

當然,除了在基層政治組織和專業機構中培養有潛質的政治人才外,李家超在其競選時也提出要在中央支援下,建構優質多元的智庫生態,培育社會中的政策交流共同體,重建類似於之前被取消的「中策組」機制。通過多元化智庫培育政治人才也是青年政治人才培養的重要途經,一方面,良好的智庫機制可以為青年人提供一個有良好前景的工作機會,以及必要的資金保障,使其踏踏實實地將政情研究作為一項職業經營;另一方面,青年人才可以通過加入政府的「內腦」和「外腦」,進一步關注本地民生的實質問題;充分發揮其專業特長,增強團隊合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協助提高特區政府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在工作中增強獲得感,增加其未來加入管治團隊的主動性。

強化公務員人才培養制度

放眼於社會層面的政治人才之外,還應重視公務員系統自身的改革,畢竟特區政府長期以來的文官制傳統決定公務員是特區政府的執政主體,也應是青年政治人才最大的「蓄水池」。為解決視野、創新性有限等問題,應在更多方面拓展公務員的人才招募途徑,從政府內部其他職系、社會上和外地招攬人才,減少系統封閉性,引入創新思維。此外,還應建立容錯機制,保護創新人才和思路,協調好公務員與政治委任官員的關係,在堅持政治中立原則之餘,革除因循守舊、謹小慎微等問題。並在財政允許的情況下,更合理統籌政府架構,在可能的情況下提升公務員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人才進入政府管治團隊。

作為分別為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