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如是我見/讓崑曲鮮亮地活着\尹畫

五月十八日,是崑曲的大日子。二○○一年的這一天,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從此,崑曲和崑曲人擁有了自己的特別日子──五月十八日。

一直以來,戲曲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它的受眾大多數相對年長,如何與時代接軌,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受並喜歡傳統文化,是戲曲人孜孜不懈努力的方向。上海戲曲圈裏,張軍是一個響亮的名字。作為崑曲藝術家及推廣人,他努力的目標就是如何讓崑曲鮮亮地活着。

為培養知音,張軍和他的昆六班學員免費為白領們舉辦崑曲培訓班,讓「崑曲走近青年」。絕大多數學員都是像我一樣的崑曲「小白」,小老師們盡心盡力,六個月時間,我們學會了蘭花指、台步、圓場等基本動作,也能穿着戲服和繡花鞋,跟着伴奏唱一段像模像樣的《牡丹亭·驚夢》了。培訓班讓我了解到「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辛苦,亦讓我感受到崑曲唱腔的魅力。張軍說:「傳播崑曲就像是一段時間旅行。這當中有些人上船了,你並不知道,但是偶爾他會告訴你,我也在這條船上。」我想,總有一天我也會是船中人。

去年五月十八日,我去上海美琪大戲院參加了「笛聲何處──崑曲非遺二十周年演唱會」。崑曲至今已走過六百多年,它確實很老了。如何讓年輕人愛上崑曲,張軍和音樂人彭程經過琢磨,將崑曲的「水磨腔」與電音、爵士、New Age等當今世界音樂風格相結合,創立了崑曲與現代結合的「水磨新調」,在保持崑曲唱法和唱段不變的基礎上,讓崑曲變得更「好」聽了。那天,我特別留意了一下,現場至少三分之二是年輕人,主辦方給每位觀眾發了一根熒光棒。最令人難忘的是音樂會尾聲,全場觀眾揮舞着熒光棒,和演員們一起合唱《長生殿·定情》裏的水磨新調《長情歌》:「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情綿綿無絕期……」彼時彼刻,崑曲的美妙滲入心脾。古典藝術必須要走陽春白雪之路嗎?不,它完全可以飛入尋常百姓家。就像張軍說的那樣:「崑曲和唱歌一樣,可以隨時隨地就唱。」藝術本就是用來身心享受的。

因受疫情影響,各種演出擱置不少。今年春天,身處上海的我已經居家抗疫一月有餘,每天的生活內容重複而單調。雖然無法親觸撩人的春色,但我可以從別的途徑去感受春的氣息。讀書是一種途徑,收看崑曲直播也是一個途徑。笛聲悠揚,月色朦朧,楊柳依依,水光瀲灧,張軍開口唱道:「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什麼低就高來粉垣,原來春心無處不飛懸……」沉浸在細膩婉轉的美妙唱詞和唱調中,幾度心潮起伏,感動欲淚,精神瞬間像被充了電,滿血復活。音樂讓這世間變得如此動人而蕩氣回腸。很欣慰看到各地觀眾紛紛刷出彈幕,戲曲就應該活色生香地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每個人的目光中。放下矜持,走進直播,以親民的態度來普及、來推廣,讓崑曲代代相傳。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