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HK人與事/還原歷史\朱昌文

著名電影導演嚴浩最近在一本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整整十五頁,長約二萬字。出乎讀者意料之外的是,文章的題材並非是嚴浩的老本行──電影製作,而是「六七事件」。

何謂「六七事件」?它是指發生於上世紀一九六七年五月的社會事件,不同的叫法還有「反英抗暴鬥爭」、「五月風暴」等。社會事件由普通的勞資糾紛開始,發展至廣泛罷工、罷課、罷市、示威抗議,持續半年,造成五十一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約兩千人被捕,其中包括三百多名未足二十一歲的青少年。關於這樁歷史大事,嚴浩知道得多,較全面,原因是他除了少年時代目睹事件的發生經過之外,過去還花了多年時間去搜集事件的來龍去脈資料,或許他是為了拍攝一部以「六七事件」為主題的電影作準備。他搜集了海量的資料,包括許多解密文件,經過認真整理,抽絲剝繭,條分縷析,努力尋找「六七事件」的真相。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着人的主觀意識而變化、歪曲、捏造。六七社會騷亂的真相,本來有如一個拼圖板,少了一塊也不是原貌。」嚴浩在文章中寫道。他的文章發表後,引起關注。一位資深傳媒人讀後表示,這篇文章是他看過的許多論述中最為客觀和剖析得最為深刻。適逢今年是「六七事件」五十五周年,也許嚴浩的文章發表,是一個好的契機。

為了喚起更多人對「六七事件」的關注,我的好友石中英過去多年來出版了不少有關書籍,演出音樂劇,拍攝電影等,至今仍然努力不懈。日前他舉辦了一個座談會,邀請了嚴浩主講「六七事件」對今天香港社會的影響,鑒昔觀今,從中可以汲取什麼經驗與教訓。─群文化界朋友欣然出席,筆者叨陪末座,大家踴躍發言,各抒己見。

嚴浩提到,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年,至今仍有一些人心尚未回歸,國民身份認識模糊,原因有多方面,最主要是缺乏國民教育以及長期沒有推動「去殖民化」,他認為,特區政府要多管齊下去殖民化,將重要職位轉到經過嚴格挑選的本地人才手中,並對高級公務員進行政治培訓,以消除殖民心態。其次是從教育入手,積極推行國民教育,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歸屬感。

出席會議的作家屈穎妍認同嚴浩的看法。她日前在一個視頻節目中提到,香港回歸二十五年,所有紀律部隊將轉為使用全中式步操,代替過去一直沿用的英式步操,這是去殖民化的一項值得肯定的做法,是一個好的開端。其他與會者都對新一屆特區政府寄予期望,包括在推動國民教育和去殖民化方面認真着力,做出成績,這是香港市民喜聞樂見的新景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