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公評世界/中美關係不能這樣惡化下去了\周德武

5月31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基辛格與中美關係」研討會上指出,「中美關係不能這樣惡化下去了」,呼籲美方做出正確抉擇,即端正戰略認知,摒棄冷戰思維,妥善管控分歧,跳出競爭邏輯,增進交流合作。王毅這番話不僅代表了中國政府的聲音,也反映了世界各國的共同期待。

前幾天,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日本東京參加第27屆「亞洲未來」國際研討會上強調,中美關係越來越緊張,正對亞洲產生影響,如果朝這條路走下去,將形成技術的分割及供應鏈的斷裂,並有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他說,過去幾十年間,亞洲享受了和平與穩定,這種穩定對於保持地區活力與繁榮至關重要,我們當然希望這樣的局面可以繼續,不希望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但歐洲的經歷表明,事情可能朝着錯誤的方向發展,有關亞洲發生戰爭的假定不能完全排除。5月31日《紐約時報》刊登進步網絡創始人卡拉貝爾題為「中國不是美國的未來大敵」的文章,稱「與兩個對手(指中、俄)較量極少是明智之舉,拜登應該找到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並採取大膽的步驟,比如取消特朗普時代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否則拜登將錯過成為一個精明、有戰略眼光的總統的機會,變成一個動輒就同中國對抗的總統」。當年曾親手參與中美建交的當事人基辛格博士,更是在過去一周裏兩次談及中美關係,他認為,中美兩國對抗會導致衝突,甚至是軍事行動。他強調台灣不能置於中美關係的中心位置,美國更不能去製造「兩個中國」,刻意挑戰當年中美建交談判時達成的共識與底線,中美兩國有責任和義務尋求共存。

5月27日,美國務卿布林肯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了對華政策演講,他向全世界宣布,雖然爆發了俄烏戰爭,但美國仍然聚焦於中國,視中國為「長期挑戰」,中國不僅有意願,而且有能力挑戰現存國際秩序。為此,他詳細闡述了美國對華戰略三支柱,即投資、結盟和競爭。投資就是加強美國的實力地位,具體包括對基礎設施、科技研發以及民主等多領域、全方位的投資;而結盟意指鞏固美國的傳統盟友地位,着力維護「自由與開放的印太」,為此,美國在該地區組建以盎克魯薩克遜民族為核心的美英澳(AUKUS)三邊安全同盟,升級美日印澳四邊機制,新組建「印太經濟框架」,拉東亞、東南亞及南亞13國入局。用西方一些專家的話來說,這個戰略的核心就是投資+結盟=與中國展開競爭,投資與結盟是手段,與中國競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與布林肯去年初涉華演講有所不同的是,這次演講降低了中美對抗的調門,增加了對世界的迷惑性。去年初,布林肯將對華策略概括為3C(該競爭時競爭,能合作時合作,必須對抗時對抗,即compete,collaborate,confront),但這一次講話將3C改成了競爭、合作與競賽(compete,cooperate,contest),新3C表述將「對抗」兩字抹去,用更中性的「競賽」來代替。輿論還注意到,美國雖然放棄了對華接觸政策,但布林肯的演講並沒有放棄對華接觸。他強調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engage constructively with China)的重要性,「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與中國都不得不與對方打交道」,布林肯在演講結尾還表示,「中美兩國沒有理由不能和平共存,共同分享和促進人類進步」。美方此前多次強調共存,這一次布林肯直接使用「和平共存」,算是對中方提出的「和平共處」概念的積極回應。此外,布林肯還拉長了兩國合作領域的清單,包括氣候變化;應對大規模流行病;核不擴散和軍備控制(包括應對伊朗和朝鮮核問題);打擊毒品犯罪;共同應對糧食危機;協調全球宏觀政策等。

中美關係的惡化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未來中美關係的緩和與改善同樣需要一點點善意的累積。取消對華關稅無疑是美改善對華關係的一個很好切入點。美國通貨膨脹高企,中期選舉在即,拜登聲稱當前最重要的事是解決通貨膨脹,即使從純技術角度看,降低關稅也是符合美國普通選民的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降低對華商品關稅根本不是美政府與華談判的籌碼,而是民主黨中期選舉的一根救命稻草。但拜登能不能抓住機會,很大程度上將考驗他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格局。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