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新聞解析·生活與社會/「再工業化」助經濟轉型

第五波疫情下,香港百業蕭條,經濟跌到谷底。雖然隨着疫情稍緩、派發消費券及保就業計劃等措施下,經濟開始有反彈跡象,但政府也不得不將全年的經濟預測下調1%至2%。究竟量度經濟表現有什麼指標?新一屆特區政府又如何帶領香港走出經濟陰霾呢?

香港經濟疫後元氣大傷

成績表是學校量度學生表現常用的工具,而本地生產總值(GDP)、失業率、貿易額等都是衡量經濟表現的常用指標。根據統計處的資料顯示,香港在2021年的GDP約28700億,但今年的情況卻絕不樂觀,單是首季便按年跌4%。此外,今年經季節性調整的3至5月失業率進一步上升至5.1%,意味有19.14萬人加入失業大軍。至於出入口貿易,香港在2020年為世界貿易組織列為全球第六大商品輸出地,但今年3月的出口較上年同期下跌8.9%。各種跡象顯示香港在第五波疫情後已元氣大傷,究竟這位在中期試成績大幅落後的學生如何力挽狂瀾,在終期考試交回一張亮麗的成績表呢?

恢復「通關」為經濟帶來曙光

不少港人都對新一屆政府上場後能實現「通關」寄予厚望,那麼為何「通關」對香港經濟復甦至關重要呢?內地是香港的最大貿易夥伴,也是香港產品的最大出口市場。持續兩年多的疫情為在內地投資的港人帶來極大不便,也大大削減內地人來港的意欲,當中包括商家及旅客。根據入境事務處的數據,2022年3月只有997名內地旅客訪港,比去年同期大跌79.7%。相比於2018年高峰期訪港旅客達6515萬人次,內地旅客佔整體的78%,恢復跟內地通關無疑為香港的旅遊業帶來源頭活水。此外,不少外國投資者都瞄準恢復全面通關後,可經香港自由穿梭各個城市,捕足內地市場的商機,所以也有不少商會要求新任政府在爭取跟內地「通關」時,也要一併放寬海外旅客的入境限制及抵港後的隔離政策。

起伏不定的香港經濟

然而,無論是派發消費券、爭取早日通關,甚至為中小企作出信貸擔保,都只是短期穩定香港經濟的手段,而令香港經濟再闖高峰務必要注入新動力。新一屆政府將「再工業化」加入政綱,似乎有意擺脫香港以往過度向服務業傾斜的產業結構。新加坡、韓國及台灣等地的工業發展已相當成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以製造業聞名於世的香港需急起直追,而內地先進的製造技術正為香港這次經濟轉型帶來契機。

外向型經濟的香港深受外圍環境因素影響,經濟起伏不定已是司空見慣。但若新一屆政府能以「再工業化」帶來成功的經濟轉型,香港就足以抵禦環球經濟湧起的驚濤駭浪。

思考問題:

1.你認為在疫情下特區政府對帶領香港經濟復甦所提供的支援是否足夠?(提示:可從派發消費券、推出保就業計劃及擔保中小企貸款等原因考慮)

2.香港的經濟為何非常容易受外圍因素影響?(提示:可從資金自由流動、非常倚賴國際貿易及內地跟香港關係密切等因素考慮)

香港未來教育協會評論部總監 王偉傑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