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事論事/加強創科投入 促進金融創新\周文港

香港即將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的重要日子。回顧過去25年,香港走過一條不平凡的發展之路,其間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沙士疫情、全球金融海嘯、修例風波及新冠疫情等挑戰,但在國家的強大支持下,以及本港社會各界團結努力之下,香港迄今依然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也保持着國際金融中心、商貿中心、航運和物流樞紐的優勢地位,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當中,香港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特殊角色。

回顧過去五年,雖然遭遇前所未有的內外挑戰,但香港在推動經濟方面仍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從資金、人才、基建等領域大力推動創科發展,令目前本地的創科生態圈明顯改善。例如,政府在過去四年多的時間在創科領域投資逾1300億港元,對帶頭刺激本港的研發活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雖然與周邊創科領先的城市相比,香港仍有相當大的一段差距,但起碼特區政府展現出「追落後」的有為態度,研發開支佔GDP的比重,從2017年的0.80%逐步提高至2020年的0.99%,升幅顯著。

其次,繼續發揮香港金融業的優勢,為國家金融改革肩負起「試驗區」和「防火牆」的功能,同時在各項互聯互通政策推動之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及提升。本屆政府致力推動擴闊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涵蓋範圍,2021年9月正式啟動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和債券通「南向通」;2022年5月獲中央宣布原則上同意將符合條件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納入互聯互通的範疇,這是兩地資本市場的進一步互聯互通和繼續融合的又一個里程碑,將進一步加強香港連接國內外金融市場的橋樑角色。

眾所周知,香港經濟的獨特地位與「一國兩制」下享有的雙重身份是分不開的,香港既是國家內部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又是內地境外的國際城市、單獨關稅區。香港回歸以來,與內地的經濟融合越趨緊密。2003年,內地與香港首次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通過制度化方式加強兩地經貿往來和融合發展。兩地於2018年底在CEPA的框架下簽署新的「貨物貿易協議」,2020年中簽訂新的「服務貿易協定」,為本港重要的服務領域、例如電影、法律、金融等行業增添新的開放措施,以及幫助專業人士更易取得內地執業資格,提供優質服務予內地市場,增加了專業人士的機遇。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的提出,主動對接「前海方案」及深圳的經濟發展,突破過往的思維束縛,跨越香港及深圳的行政界線進行發展規劃,具有遠見。

制定完善產出衡量指標

再過幾天,第六任特首李家超將率領新一屆領導班子履新,為香港「一國兩制」事業開啟新的征程。展望未來,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全球經濟正處於不斷轉型的關鍵時期,香港亦需通過不斷提升競爭力、找準發展定位,方能繼續發揮香港的重要優勢和功能。

以筆者看來,隨着特區完善選舉制度和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後,管治重回正軌,未來政府施政將更有實效,政策實施亦將更加具有延續性。新一屆政府在處理長期積累的深層次問題和提升長遠競爭力方面,應不畏挑戰,以結果為目標,做出實實在在的成績,以不負期望。筆者建議,新一屆政府應優先處理以下三方面的政策領域:

首先,在國家的科技創新大潮中,香港迎來了科創產業飛躍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本港要通過創科發展帶動經濟結構轉型、產業多元化發展,令不同階層的市民都能夠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要做到這一點,創科發展不僅看投入,更要注重結果(產出),這與做好科研成果商品化、產業化是一脈相承的。新一屆政府除要檢視本港對研究開發(R&D)的投入水準,考慮釐定更進取的投入目標之外,還應參考借鑒深圳、新加坡等其他創科領先地區的經驗,為創科發展制定一套完善的產出量度指標,更全面、客觀地量度和檢視本港在創科發展的實際成效。

金融業發展要「居安思危」

金融業發展更要「居安思危」,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仍須不斷提升,尤其是從拓展深度和廣度來不斷增強競爭力。一方面,因應海外中資概念股來香港作第二上市或整體上市的風潮,特區政府應適時全面檢討現行的金融監管制度,因應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作出必要調整,在維護金融系統穩定與增加市場靈活性之間取得更好平衡。另一方面,要開拓更多元化的業務範疇,例如科技金融、財富金融、綠色金融等的新興領域,從而有助於香港更好發揮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潛力。

更需着眼的是,在融入國家發展、對接深港合作方面,新一屆政府應以新界北區為腹地,發揮好河套地區港深科技園的地理優勢,相關的工作應全力提速開展。筆者建議,在開發模式上港深兩地可聯合爭取,在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涵蓋一區兩園)引入類似橫琴的開發及管理模式,讓區內可自由匯聚兩地的要素資源投入,例如兩地的創科人才、研發及先進製造設備、資金等均可自由進出,最大限度地發揮港深在創科發展的比較優勢,真正做到共同開發、共享利益,並將之打造成「一國兩制」事業的成功範例和「樣板工程」。有了深圳以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龐大助力,香港經濟尤其創科發展將更具活力。 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