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山水有情 文脈綿延 韓愈與潮州的不解之緣

  圖:集樑橋、浮橋、拱橋於一體的廣濟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公元八一九年,懷着內心鬱憤以及對前途未卜的感傷,韓愈奔赴在貶謫潮州的途中。抵達地方後,他立意治潮,政績可觀,讓「南蠻之地」潮州到北宋以後變身成為「海濱鄒魯」,潮州山水也從此改「姓」,潮州人用各種方式紀念着韓愈,古城生活因此增添了許多趣味。\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潮州報道

到過潮州的人,都會對這裏的一些地名留下深刻印象:韓江、韓山、韓師、韓祠、昌黎路、昌黎小學……彷彿整個城市都姓韓,「韓愈」的韓。對於記者的疑問,隨便拉上一位潮州市民都會給予肯定的回答。

遠貶潮州,是韓愈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挫折,但對於潮州這個當時極為偏遠的地方來說,卻是大幸。了解潮州和韓愈的關係,記者選擇了從韓江開始。

每座城市的記憶中,都有一條母親河。潮州的母親河,是韓江。駕車從韓江邊上駛過,目之所及,寬達百米以上的江面澄澈、寧靜;微風拂面而過,水面上即泛起一層層粼光,在陽光下閃爍,給人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很難想像這裏就是韓愈筆下「颶風鱷魚,患禍不測,州南近界,漲海連天,毒霧瘴氛,日夕發作……所處又極遠惡,憂惶慚悸,死亡無日。」(《潮州刺史謝上表》)的地方。

那時,韓江還叫惡溪,水患頻發,當地歷來有「每四年發一次大水,每八年來一次大洪水」之說。水患之外,這裏更有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爬行動物——鱷魚。據唐代潮州志記載,惡溪裏的鱷魚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對人們發起攻擊,每一年都有無數的人喪命於此。五十一歲的韓愈抵達潮州,慶幸渡江之時沒有被鱷魚攻擊,但他親眼目睹了老百姓被鱷魚吃掉的震撼場面,久久不能釋懷。

撰寫名篇《祭鱷魚文》

身為地方官,韓愈決定做一件大事:消滅惡溪裏的鱷魚。文人的「武器」,自然是文章,因此韓愈要除掉鱷魚,首先寫一篇《祭鱷魚文》。站在韓江邊上,遙想當年手無寸鐵的一介文官對着鱷魚一本正經宣告要將牠們驅逐出潮州的樣子……當然,最終戰勝鱷魚的不是韓愈的傳世名文,而是手持武器的士兵,以及在溪水和沼澤之間修築起的一道堤壩,這並不妨礙潮州人感念韓愈的付出。

驅逐鱷魚,只是韓愈在潮州的功績之一,此後他開始興修水利,主持開鑿水渠金沙溪,灌溉農田,發展桑織。此外,還有贖放奴婢、興辦教育兩樁功績,韓愈八個月內在潮州完成了四件大事,為後來潮州成為「海濱鄒魯」奠定了基礎。「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為紀念韓愈治理潮州的功績,潮州山水從此改姓,「惡溪」更名為「韓江」,筆架山改名為「韓山」,潮州市區還有「昌黎路」,有「昌黎小學」等,最重要的當然還建一座紀念韓愈的祠宇│韓文公祠。

「潮州八景」韓祠橡木

韓江東岸,就是始建於北宋咸平二年(九九九年)的韓文公祠所在。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宇,韓祠橡木,歷史上就是潮州八景之一。

還沒看到牌坊,步上祠前廣場,首先進入眼簾的是長長的梯級。所謂高山仰止,對韓愈這樣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後人大概只能用一路攀爬、視線向上,來表達對他的敬仰之情,視線之內,遠處那並不高峻的山丘上隱約可見的祠宇,也有了雄偉巍峨的感覺。

如果你讀書的時候,也曾為背誦各種詩詞而苦惱,那來到韓文公祠大概會有一種熟悉的感覺。站在祠前廣場上,台階中央是一本古書造型的石雕讓人難以忽視,上面是童年時耳朵都聽出了繭子的韓愈《進學解》名言「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父母的叮嚀彷彿又在耳邊響起。

拾階而上,祠的正門聳立着一座潮州城內常見的四柱三門石牌坊,上書「韓文公祠」四個遒勁大字。正門之後,步入一個綠草成茵的小庭院,南側甬道是「南天碑勝」百米碑廊,陳列有海內外著名人士讚頌韓愈而題寫的碑刻;北側山坡有一個被稱為侍郎亭的涼亭隱於蒼木濃蔭之中。正中軸線上,便是韓文公祠的主建築,前後二進,有左右兩廊相連。

一路向上,韓祠裏亭台樓閣高低起伏,花草樹木錯落有致,終於抵達最高處的侍郎閣,據說是因為韓愈的最高官位是侍郎。侍郎閣前一尊韓愈半身像面向古城而立,在記者看來這是最佳觀光點,站在「韓愈」身側極目遠眺,古老的廣濟橋橫跨於江面之上,江的另一側廣濟門城樓高聳,整個潮州古城的景色盡收眼底。  

離開韓文公祠,跨過馬路就是潮州八大景觀的另一處景觀「湘橋春漲」所在。在中國的成語中,過河拆橋不是一個好詞,但這樣的景象卻每天都在潮州上演,潮州人不僅以之為豪,還有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只因「拆橋」奇觀發生在韓江之上,被「拆」的橋叫湘子橋,當地人說這是韓愈的侄孫韓湘子為了幫助韓愈,一個晚上動員了八仙前來出力,才修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開合式石橋。

數百年後建造的橋,都要與韓愈扯上關係,大概就是潮州人對韓愈表達懷念之情的獨特方式吧。廣濟橋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中間的浮橋尤為特別,開啟時可通船、可洩洪,關閉時可通人,站在浮橋上接受江風的輕撫,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異想天開、靈活應變。

一里長橋一里市

廣濟橋之美,不僅在於古人的智慧,還有「一里長橋一里市」的奇特景觀。「踏上湘橋不知橋,疑是身在鬧市中」,皆因廣濟橋的亭台樓閣上曾經商舖林立,走上廣濟橋就像走進了大型商場、超市,柴米油鹽、日用百貨,應有盡有。記者漫步在廣濟橋上,雖然沒有看到鬧市,但亭台樓閣並未荒廢,成了非遺展示區,港台明星結婚非常喜歡的潮繡裙褂,以及潮雕、潮塑、潮劇、功夫茶具等非遺精品讓人目不暇接,還有非遺傳承人演示技藝,如此有當地特色的「橋市」文化另有一番韻味。

走完廣濟橋,隨即看到古老而厚重的城牆,以及一座宮殿式三層歇山頂閣樓——廣濟門城樓。這是到訪潮州的遊客又一指定打卡點,抬頭仰望,一樓有書法家劉炳森題寫的匾額「嶺東首邑」,二樓有國學大師饒宗頤書寫的匾額「東為萬春」,三樓有蕭嫻題寫的匾額「廣濟樓」。透過城樓下的拱門往裏看,只見一座座牌坊沿着街道向遠處延伸,看不到頭。

當記者從一座座牌坊下穿行而過,就不得不驚嘆於這裏的好學之風和文人輩出。當地人告訴記者,高峰時潮州城內共有一百多座牌坊,其中太平路最為集中,數量最多,因此也叫牌坊街。此時,「地膽」再一次提到了韓愈。韓愈留給潮州後人最大的貢獻,莫過於辦學校、興教育,由他開啟的好學之風,在宋代開始顯示出了效果。一組數字最能說明問題,那就是唐代潮州只出過三名進士,而到了宋代,進士已有一百七十二人。明清兩代,潮州進士、舉人更是數不勝數。

騎樓與石牌坊共存

如果說牌坊街彰顯着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蘊,那麼街道兩旁那些南洋建築風格的騎樓建築,則代表着潮州的開放和活力。清末,騎樓被引入廣東,太平路附近也逐漸改造成騎樓式商業街。南洋風情的騎樓與明清石牌坊共存,互為映襯,中西合璧的風貌成了潮州古城又一特色。

文人雅士,最愛莫過於遊園賞景,被貶到潮州的韓愈也沒有丟棄這習慣。與古城相鄰,有一個沒有圍牆的開放式庭園,一湖碧綠清水為炎熱的夏天帶來絲絲清涼。這就是潮州西湖,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時期,以前是潮州古城的護城濠,俗稱「城壕池」,據說是韓愈在潮州時喜歡遊玩的地方。

今天的潮州西湖,有一座景韓亭,牆壁上一首署名為「退之」的《白鸚鵡賦》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韓愈,字退之,據說這就是韓愈手書,這大概就是韓愈曾來遊園的證據吧。沿着湖邊走,記者相繼經過涵碧樓、湖心亭、奇石館、鳳棲樓、景韓亭等景觀。和潮州古城內那種活色生香的市井氣息不同,這裏綠樹環繞,亭台樓閣散落於湖泊之旁,帶着一絲江南園林的味道,不知道韓愈在這裏是否會觸景生情,想起江南的日子呢?

圖片: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