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我與特區一起成長/職場新丁投身藝文界 25歲藝術行政人員:把「香港製作」帶到大灣區

  上圖:廖芍然欣喜看到愈來愈多文化場館落成。下圖:謝旻希認為北上文化交流有助開拓眼界。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這一年出生的新生兒,人們親切稱之為「回歸寶寶」。如今這代人正值人生好年華,或繼續深造,或走出校門成為香港各行各業的職場新丁。來自「非凡美樂」藝團的藝術行政人員廖芍然、謝旻希即是如此,她們投身本地藝文界,親身感受並參與今時今日香港文化節目製作,不懼挑戰,嚴格要求自己,也會北上參與文化交流,以拓展視野。未來,她們希望能在大灣區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大公報記者 劉 毅

作為與特區政府共同成長的一代人,廖芍然、謝旻希均認為,香港回歸祖國與自己出生都在同一年,所以比之他人,對於1997年的感受,「印象更深刻,會比他人更了解。」謝旻希說。  藝術家通常不會自己做行政工作,而完成一台演出,除了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更需要一班藝術行政人員。但往往他們的勞動,不起眼,卻很瑣碎,如協調演出團隊、安排舞台道具、尋找合適演員、申請資助計劃,特別在如「非凡美樂」這類本地中小藝團,藝術行政人員更需要身兼多職,內外一腳踢。

廖芍然在香港教育大學主修樂器是鋼琴,今年10月畢業。去年6月開始以暑期實習生參與「非凡美樂」藝術節目,去年9月起利用課餘空閒時間,以兼職身份參與團隊製作至今。未正式畢業,已經開始在「非凡美樂」做實習和兼職,「藝術行政並非一份高人工的工作,但我很開心能夠接觸到不同藝術家,以及一場演出落幕那一刻,作為參與者,收穫到的滿足感。」廖芍然表示:「雖然現在還沒正式畢業,但我想在畢業前能獲得一些工作經驗,也是為了未來能夠在職場上學以致用,在製作上可以更快配合其他工作。」

謝旻希亦是因為這份來自舞台的滿足感,而選擇成為一名藝術行政人員。此前她先後在香港完成學士學位、在英國完成碩士學位。去年11月底正式入職(藝術行政人員實習計劃),「中小藝團藝術行政人員時常因低人工而做不長久,但我很喜歡現在這個團隊的氛圍,再加上我本身也是修習藝術相關專業。」謝旻希道。

良性競爭催生優秀作品

原本應該大展拳腳之時,今年初的香港遭遇第五波疫情,「非凡美樂」演出也大受影響,但她們擔綱字幕操作員、藝術項目助理(藝發局資助)的歌劇《凱撒大帝》,在場地重開僅一個月後就成功公演,被評論人士認為「真是個奇跡」。身為藝術行政人員,又有怎樣的體會?謝旻希回應道:「我們都要負責不少藝術行政工作,廖芍然雖然名義是字幕,但也要負責很多零碎的工作,如與翻譯人員溝通、寫旁白稿等。」

廖芍然亦表示:「因為疫情關係,演出需要延期。最大挑戰是因為今次排演歌劇屬於『高中生藝術新體驗計劃』,不少學校因演出日期延後與學校日常相撞而無法參與活動,因此需要在短時間內重新聯絡其他學校是否參與活動。同時,康文署宣布重開演出場地之後,我們還需要在短時間準備和製作相關的事情以及排練等。最後,能夠順利完成演出都感到開心。」雖然辛苦,卻也有所收穫,正是二人的心聲。

廖芍然關注到香港近年興建了愈來愈多的藝術表演場地,比如西九文化區的興建、香港藝術館翻新、戲曲中心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落成,都讓她對未來充滿期待,「伴隨愈來愈多文化表演場地的出現,本地藝術行政人員的發展空間就愈大。」謝旻希深表認同,認為愈來愈多社區文化藝術中心的建成,有助拓展本地文藝演出觀眾,「公眾接觸文化藝術變得容易,良性競爭環境從而催生更多優秀作品。」

文化發展空間更為廣闊

謝旻希更笑談,雖然自己兒時對於回歸的印象,是小學生時期可以因為紀念日而得以免費去一次香港海洋公園。

但隨着年齡的增加、見識的增長,香港回歸讓她愈發感到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可以去到內地城市做文化交流,「我曾於2018年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實習,主要負責品牌推廣。當時覺得內地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獲得了很多新發現,也開拓了眼界。」

如今,二人都認為大灣區會有更大的藝術發展空間,所以她們都在期待香港能夠恢復與內地正式通關,如此她們就可以前往大灣區進行文化交流,令更多觀眾看到「香港製作」。

圖片:受訪者提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