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人與事/消失於硝煙中的戰地記者方大曾(下)\屈穎妍

  圖:頭戴鋼盔的方大曾,這是他從綏東前線寄給母親的照片。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即盧溝橋事變發生前,最受關注的綏遠抗戰爆發,方大曾當時就由北平隻身趕往綏遠前線,開始了長達四十三天的採訪。

十二月的塞外寒冬,氣溫只有零下三十多攝氏度,方大曾乘車、騎馬、徒步,日夜兼程採訪,拍攝了數百張照片,寫成《綏東前線視察記》等多篇戰地報道,記錄了士兵挖戰壕、擦機槍等備戰場景,亦報道了軍官對抗戰的思考與保家衛國的熱誠。

之後的「七七事變」、南口戰役,方大曾奔走於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等地,冒着槍林彈雨,一次次深入戰場,哪裏有戰爭,哪裏就有他的身影。

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北平淪陷,方大曾有家歸不得,於是轉而為上海大公報擔任戰地特派員。

在南口戰役,方大曾寫了篇通訊《血戰居庸關》,記錄了中國守軍肉搏日軍坦克的悲壯:「第七連連長帶着兩排人跳出陣地衝向坦克車,他們衝到這鐵怪的眼前……不顧一切地攀上去,把手榴彈往窗口裏丟,用手槍伸進去打,以血肉同鋼鐵搏鬥,鐵怪不支倒地,居然敗走……兩排勇敢的健兒雖然死了一半,但我們終於獲得勝利。」方大曾不單記錄了戰鬥之慘烈,亦報道了中國軍人鬥志之高昂。

戰局動盪,一九三七年九月,因河北省的保定戰況好緊張,方大曾退到距離保定東南約五十公里的蠡縣,九月十八日,他從這裏向上海大公報交了篇通訊稿《平漢線北段的變化》,又寄了封信給住在邯鄲的親戚,他說:「我將由蠡縣繼續北上」。

一九三七年九月三十日,方大曾的《平漢線北段的變化》在大公報上發表。但這篇文章,就像一封遺書,從此,再沒有人收到來自方大曾的片言隻字,或者半張照片,這位背着相機的年輕身影,從此消失於硝煙炮火中,無人再有他的消息,也無人再見過他的影蹤。

方大曾的生命定格在二十五歲,而他跟這個世界亦失聯於一九三七年。方大曾是一九三七年第一個到達盧溝橋的中國記者,他拍下第一張抗戰圖片,但他也是全面抗戰之後第一位殉國的戰地記者。

鏡頭轉到北京,在東城區協和胡同十號,這裏,是方大曾的家,一九三七年七月,他從這個家門離開後,就再也沒回來了。

方大曾失蹤之後,方媽媽一直不肯搬家。方大曾的外甥回憶:小時候我常問外婆,人人都搬新屋了,咱們怎麼不搬?外婆說:「我不搬,我要等我兒子、即是你舅父回來,因為我跟他約好,他工作完了,就會回來。」

結果,方媽媽,就在這老屋等了三十二年,直到一九六九年離世。

方大曾的妹妹方澄敏一直悉心保存和整理哥哥留在家裏的攝影底片,整整齊齊放在一個木盒中,歷經戰火和動盪,這木盒跟隨方澄敏由少女時代走到白髮蒼蒼,她過世前,又將木盒託付給家族的下一代。

二○○六年,方家第三代後人將精心保管了近七十年一共八百三十七張方大曾攝影作品的底片,無償捐給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些珍貴影像和史料終於找到最好的歸宿,成為社會共同財富。

二○○○年七月,紀錄片《尋找方大曾》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導演馮雪松自從發現方大曾的故事後,一直沉迷於搜尋這戰地記者的事跡,先後出版了《方大曾:消失與重現》、《方大曾:遺落與重拾》等專書。

二○一五年七月七日,「方大曾紀念室」在河北保定落成。三年後的七月七日,國家再在此地成立了一個「方大曾研究中心」。

去年,一部由廣電總局策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獻禮系列短劇《理想照耀中國》,其中一個單元就叫《我是小方》,說的就是方大曾的戰地犧牲故事。

鐵肩擔道義,健筆為家國。八十五年過去了,我們今天能知道歷史的來龍去脈,全靠當日好多在烽火中衝鋒陷陣的戰地記者,他們用生命為後世記錄歷史,當中包括二十五歲就消失在這世上的方大曾。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