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新聞解析·生活與社會/公共財政知多少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公布第二階段消費券計劃的發放詳情,希望廣大市民能有一個可盡情消費的暑假。抗疫兩年多已耗用了6000多億元,究竟特區政府是用什麼理財原則來決定公共開支?此外,面對貧富懸殊的情況,特區政府又能否向貧困市民大灑金錢呢?

理財原則量入為出 疫下派錢為民紓困

根據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然而,2020/21的財政年度錄得赤字2325億元,2021/22年度預計赤字則為1016億元,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3.6%;2022/23至2025/26年度更預計連續4年赤字,那麼財政司司長在制訂財政預算時是否已違反基本法訂下的原則呢?

在釐清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了解公共財政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政府主要透過稅收及其他收入來支付教育、醫療及社會福利等公共開支,從而實現社會資源的再分配,並且推動長遠的經濟發展。疫情下失業率攀升至5.4%,政府為失業者提供一次性的失業援助,推出保就業計劃穩住「扛工仔」飯碗及向市民派發消費券以振興經濟,這些措施的確能解決部分低收入人士的燃眉之急。

但假如香港經濟的復甦不似預期,在長期入不敷支的情況下出現結構性財赤,屆時特區政府或許會仿效2003年沙士疫症後大刀闊斧削減各項公共開支,並開闢多項集資渠道來維持財務穩健。推動社福界「一筆過撥款」、發行「五隧一橋」債券及變賣房委會轄下的零售物業及停車場等,都是當時特區政府推出各項開源節流的措施。

低稅率有利營商環境 人口老化開支激增

香港一直奉行簡單的稅制,沒有過多的間接稅及各項徵費,而且稅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以企業的利得稅為例,多年來都維持在16.5%的水平,遠低於歐美國家的稅率。簡單低稅制一方面營造了香港良好的營商環境,但另一方面卻令香港陷入稅基狹窄的困局。過去香港一直倚賴高地價政策為庫房帶來可觀的賣地收入,但新一屆政府會否繼續沿用這項政策仍屬未知之數。本港人口老化的情況日益嚴重,隨之而來醫療及福利等開支自然不斷膨脹。「錢從何來」相信是新一屆政府不可逃避的問題,究竟納稅人會否成為被「開刀」的對象,抑或有其他籌措資金的途徑,這都是港人期望新任政府能正面回應的事項。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香港雖坐擁9467億元儲備,但面對財赤的蠶蝕,也需預早籌劃應對方案,才不至於坐食山崩。且看新任特首如何帶領他的管治班子,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將公共財政重拾到收支平衡的正軌,才算對下一代作出負責任的交代。

思考問題:

1.特區政府派發電子消費券給市民,當中有何利弊?(提示:可從促進電子支付普及化、減輕市民生活壓力及增加政府財政負擔等角度考慮)

2.你認為特區政府可採取什麼措施來縮窄貧富懸殊的差距?(提示:可從促進各階層向上流、提供再培訓機會及為低收入人士給予額外津貼等因素考慮)

香港未來教育協會評論部總監 王偉傑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