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連番改動/兩度暫停賣地 勾地機制撤銷

  圖:政府財政年度賣地收入(億元)

本港樓市在回歸25年間經歷低谷高山,特區政府賣地計劃也多番改動以適應市場供需變化,包括兩次暫停賣地、引入申請表制度(勾地機制)、重掌賣地主導權;賣地由拍賣為主,變成目前全部招標等。賣地收入也由少至僅8億元,飆升至近年逾千億元。

香港在回歸不久碰上亞洲金融風暴,樓市泡沫爆破,特區政府推出多項救市措施,其中一項是在1998年6月宣布暫停賣地9個月,以緩解市場恐慌情緒。在1999年正式恢復賣地時,除特區政府主動推地外,同時引入勾地機制,讓市場應實際市況,在未來房屋供應上擔當一定角色。

然而,亞洲金融風暴令環球經濟元氣未復,加上當時本港房屋供應超量,樓市低迷,特區政府在2002年11月使出當時稱為「孫九招」救市措施,其中一招是取消定期出售土地,而勾地及鐵路項目招標亦暫停一年,全面截斷官地供應,讓市場消化積壓的單位,此是第二度暫停賣地。

當香港戰勝2003年沙士疫情,加上中央大力支持本地經濟復原下,特區政府於2004年再恢復賣地,全面採用勾地機制,讓市場掌控未來供應長達7年之久,樓價期內大升逾倍,特區政府才再一次改變賣地制度,於2010年10月宣布恢復主動賣地,與勾地機制雙軌並行。及後為更有效地增加土地房屋供應,2013年3月取消歷時近14年的勾地機制,特區政府全面重掌供應主導權。

收入少至8億 最多破千億

至於本港賣地方式,公開拍賣及招標並行已久,不過,在2011年歐債危機震動全球經濟下,特區政府為免拍賣場上的冷熱氣氛,對樓市產生即時影響,於2011年第四季起,全面採用以招標形式賣地,至今仍無意重啟公開拍賣。

此外,隨着經濟及樓市高低起伏,特區政府賣地收入也大上大落,2003/04年度因政府第二次暫停賣地、2008/09年度因金融海嘯,令發展商無意欲勾地下,賣地收入跌至僅約8億至9億元。但過去10年樓價攀升,發展商勇於爭地下,有3個年度的收入突破千億元,上年度也錄逾943億元。

友情鏈接